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过手抖的经历:端杯子时水洒出、写字歪歪扭扭……轻微手抖,可能没当回事;要是手抖频繁又严重,不少人会立刻联想到帕金森病。不过,神经内科医生提醒,手抖确实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但并非所有手抖都是由帕金森病引起的。
一:帕金森病引发的手抖,医学名为静止性震颤,在肢体放松、安静状态下出现,典型的是“搓丸样”动作,频率一般为4 - 6次/秒 ,多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随病情发展,可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患者除手抖外,还会有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表现,如起身困难、系扣子变慢、走路时手臂摆动减少等。
二:以下是其他可能导致手抖的常见原因及对应的医学解释:
(1):特发性震颤也是引发手抖的常见原因,约6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与帕金森病不同,它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也就是肢体维持某种姿势(如平举手臂)或进行特定动作(如写字、用筷子)时出现手抖,而且震颤频率通常较高,6 - 12次/秒。不少患者饮酒后,手抖症状能暂时缓解,但第二天可能加重。特发性震颤进展缓慢,对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不过在特定场景下,也会给患者带来困扰。
(2):生理性震颤是指情绪紧张、焦虑、生气或兴奋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导致手部不自主抖动。这种震颤在诱因消除后可自行缓解,属于正常生理反应 。
(3):甲状腺功能亢进,俗称“甲亢”,同样不可忽视。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影响神经系统,导致手抖。这类患者除手抖外,常伴有多汗、心慌、食欲大增却体重减轻、突眼等症状。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会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只要及时治疗,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手抖症状就能得到改善。
(4):一些脑部疾病,像小脑病变,也会引发手抖。小脑负责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运动,一旦发生病变,如小脑梗死、出血、肿瘤、炎症等,手抖会在运动时出现,同时伴有平衡障碍、共济失调,患者走路摇摇晃晃,像喝醉酒一样,无法走直线,拿东西也很难准确抓到。
(5):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虽不常见,但危害大。患者不仅手抖,还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角膜K - F环(在角膜边缘出现的黄绿色或棕褐色色素环)、精神症状等。由于体内铜代谢异常,铜在肝脏、脑、角膜等组织沉积,损害组织和器官功能。通过血清铜蓝蛋白测定、24小时尿铜测定等检查可明确诊断,尽早治疗能控制病情发展。
(6):药物或酒精影响也可能是手抖的“元凶”。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心血管药物(如硝苯地平)等,都可能引起手抖副作用。通常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出现,手抖程度因药物剂量和个体差异而不同。有研究表明过量摄入咖啡因、酒精也可能引发手抖。若怀疑是药物所致,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三:何时需警惕帕金森病?
若手抖伴随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帕金森病:
(1)静止时手部呈“搓丸样”抖动,睡眠时消失 ;
(2)动作迟缓、肌肉僵硬、面部表情减少(“面具脸”) ;
(3)嗅觉减退、睡眠中大喊大叫、便秘等非运动症状 。
总之手抖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切勿忽视!手抖的原因复杂,需结合具体症状、病史及检查(如脑部影像学、甲状腺功能、药物史等)综合判断。当出现手抖症状时,千万别慌张,更别盲目给自己“下诊断”。及时前往医院神经内科,向医生详细描述手抖的具体情况,配合进行全面检查,才能准确找出病因,接受更有效治疗。
提示:若震颤持续加重,或伴行走不稳、言语不清,需警惕帕金森或脑部病变,需立即就医!
(梁利超 南乐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