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如同人体永不停歇的“引擎”,每一次跳动都维系着全身的血液循环。但当冠状动脉硬化、心肌病变等问题出现时,心脏会通过身体发出预警信号。结合真实病例深入解析这些“求救”信号,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识别心脏健康危机。
第一次“求救”:胸部异常疼痛与不适
典型案例:58岁的张先生晨跑时突然感觉胸口像被巨石压迫,疼痛向左肩和手臂放射,休息片刻后有所缓解。他起初以为是运动过度,并未在意。三天后,同样的症状在爬楼梯时再次出现,且伴随大汗淋漓。紧急就医后,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指出,张先生首次发作的心绞痛正是心脏发出的关键“求救”信号,若能及时检查,或许能避免严重后果。
典型的心脏源性胸痛多表现为胸部中央或左侧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或背部。这种疼痛常在运动、情绪激动、劳累时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内缓解。但胸痛症状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仅出现胸部闷胀感、烧灼感,甚至表现为牙痛、咽喉部紧缩感等“不典型症状”。
据统计,约30%的心肌梗死患者首发症状为上腹痛、恶心呕吐,极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因此,一旦出现无法解释的胸部不适,尤其是伴随冷汗、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必须立即就医。通过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等手段,能快速识别心肌缺血风险。
第二次“求救”:呼吸异常与活动耐量下降
真实病例:62岁的李阿姨近半年来发现自己爬两层楼梯就气喘吁吁,晚上睡觉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呼吸顺畅,有时还会在睡梦中因憋气惊醒。起初她以为是年纪大了体力下降,直到出现下肢水肿才前往医院。经过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引发的心力衰竭。医生表示,李阿姨的呼吸困难和活动耐力下降,正是心脏泵血功能减退的典型表现。
心脏功能受损会直接影响肺部血液循环,导致呼吸困难。初期患者可能在轻度活动后出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会感到气促,甚至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同时,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还会导致全身供血不足,引发活动耐力显著降低。原本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现在却变得力不从心,常伴有极度疲劳感。
当发现呼吸频率明显加快(静息时超过20次/分钟),或日常活动出现异常疲惫时,应及时排查心脏功能。心脏超声、BNP(脑钠肽)检测等检查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心力衰竭。
第三次“求救”:心律失常引发的心悸与头晕
临床案例:35岁的程序员小王长期熬夜加班,常感觉心脏突然“咯噔”一下,有时还会心慌、头晕。他以为是压力过大导致的,直到有一次在开会时突然眼前发黑险些晕倒,才到医院就诊。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他存在频发室性早搏,进一步检查发现心脏结构无异常,但因长期作息不规律导致心肌电活动紊乱。经过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正常心脏跳动规律且稳定,当出现心律失常时,患者会明显感知心脏跳动异常。常见症状包括心悸、心跳漏跳感、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例如,房颤发作时心脏跳动完全紊乱,每分钟可达350 - 600次,不仅引发心悸,还会增加血栓形成与脑卒中风险。
如果频繁出现心悸,或伴有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必须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明确心律失常类型。部分患者还需结合心脏超声、电生理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
第四次“求救”:水肿与消化系统异常
病例分享:70岁的赵大爷近一个月发现脚踝和小腿逐渐肿胀,按压后出现明显凹陷,同时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他自行服用消食药物未见好转,反而出现了活动后气短的症状。就医后,医生通过检查发现赵大爷存在全心衰竭,水肿和消化道症状均由体循环淤血引起。经过利尿、改善心功能等治疗,症状逐渐缓解。
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体循环淤血,导致下肢水肿。水肿通常从脚踝、小腿等低垂部位开始,严重时可蔓延至大腿、腹部。同时,胃肠道淤血会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因体内液体潴留),或持续性咳嗽(心源性肺水肿导致)。
这些看似与心脏无关的表现,实则是心脏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进行心脏功能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积极治疗。
心脏疾病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部分信号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建议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吸烟酗酒者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日常生活中,保持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与血压血糖,能有效降低心脏疾病发生风险。一旦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因侥幸心理延误治疗时机。守护心脏健康,从重视每一个身体“求救信号”开始。
(黄为俊 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