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血压升高到心衰,一场“沉默”的心脏危机如何阻断?

2025-03-04 12: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历程中,高血压与心力衰竭之间存在着一条隐秘却紧密的“危险链条”。血压持续升高就像一场静悄悄的“心脏危机”,初期悄无声息,却能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蚕食心脏功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通过真实病例,我们能更直观地认识这一过程,并探寻阻断危机的关键方法。

病例追踪:从血压波动到心衰的步步惊心

48岁的张先生是一家企业高管,工作繁忙且压力巨大。由于经常熬夜应酬、饮食不规律,他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血压达到150/100mmHg。医生建议他改善生活方式并定期监测血压,但张先生觉得自己身体并无明显不适,并未放在心上。

此后的五年间,张先生偶尔会感到头晕、头痛,但他总认为是工作劳累所致,只是随便吃点止痛药应付。直到有一天,他在爬楼梯时突然出现胸闷、气短,休息许久也无法缓解,还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才前往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心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左心室肥厚,且心脏射血分数下降,被确诊为心力衰竭。张先生怎么也没想到,当初看似不起眼的高血压,竟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

高血压如何“侵蚀”心脏,引发心衰?

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而血压升高时,心脏就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将血液泵出,长期处于这种“超负荷”状态,心脏的心肌细胞会逐渐代偿性增厚,左心室壁变得越来越厚,这就是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初期,心脏的泵血功能看似正常,但实际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就像一台长期超负荷运转的机器,零部件会逐渐磨损。随着病情进展,心肌细胞开始出现损伤、凋亡,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此外,高血压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增加心衰的发生风险。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2-3倍。

阻断危机: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

1.定期监测血压,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许多高血压患者像张先生一样,在疾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定期测量血压至关重要。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长期高盐饮食、大量饮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增加测量频率,最好每周测量1-2次。

可以选择家庭自测血压,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保持安静,测量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如果发现血压持续高于140/90mmHg,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

2.改善生活方式,从源头控制血压

-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盐的摄入,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吃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摄入。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有助于降低血压,增强心脏功能。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和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之间。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戒烟并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用酒精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规律作息与心理调节: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

3.规范药物治疗,不可随意停药

一旦确诊高血压,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

有些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后,发现血压降至正常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非常危险。血压波动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更大的损伤,增加心衰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在血压控制稳定后,与医生沟通,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切不可擅自停药。

对于已经出现心脏结构改变或心衰症状的患者,除了控制血压,还需要使用一些改善心脏重构、延缓心衰进展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这些药物需要长期坚持服用,并定期复查心脏功能。

从血压升高到心衰的发展过程虽然“沉默”,但并非不可阻断。通过定期监测血压、改善生活方式、规范药物治疗,我们能够有效控制血压,保护心脏健康。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血压,积极采取行动,将这场“沉默”的心脏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为心脏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

(黄为俊 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