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这个复杂而精妙的“微观宇宙”中,结核分枝杆菌堪称一位“潜伏高手”,它悄无声息地藏匿在身体各处,宛如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隐形炸弹”,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一、初入人体:巧妙“潜伏”
结核分枝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当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释放出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这些飞沫在空气中悬浮,一旦被健康人吸入,就可能成为结核分枝杆菌进入新宿主的“通行证”。
进入人体后,结核分枝杆菌会迅速“寻找”合适的“藏身之所”。肺部作为它们最常“光顾”的地方,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它们会附着在肺泡细胞表面,躲过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此时,人体可能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结核分枝杆菌已经在体内开始了它们的“潜伏生涯”。
二、肺部“潜伏”:暗藏危机
在肺部,结核分枝杆菌会与免疫系统展开一场“微妙的博弈”。免疫系统会派出巨噬细胞等“免疫卫士”前来“围剿”,但结核分枝杆菌非常狡猾,它们能够利用自身的特殊结构,在巨噬细胞内部生存下来,甚至干扰巨噬细胞的正常功能,让免疫系统的攻击效果大打折扣。
据统计,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人存在结核潜伏感染,其中5%—10%的人可能在一生中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在潜伏期,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仍有少量结核分枝杆菌存活。这些细菌就像一群“休眠的战士”,静静地等待着“苏醒”的时机。一旦人体免疫力下降,如因疾病、劳累、营养不良等原因,结核分枝杆菌就可能“卷土重来”,大量繁殖,引发活动性肺结核,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全身“游走”:多处“潜伏”
除了肺部,结核分枝杆菌还可能随着血液循环“游走”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它们就像一群“无孔不入”的探险家,在人体内四处“安营扎寨”。
在骨骼和关节,结核分枝杆菌会引发骨结核或关节结核。脊柱是它们常见的“目标”之一,脊柱结核会导致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严重时可引起脊柱畸形和瘫痪。患者会出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脑部也是结核分枝杆菌容易“侵犯”的部位。当它们进入脑部后,会引发结核性脑膜炎。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会导致脑膜和脑实质的炎症,患者会出现头痛、发热、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肾脏同样不能幸免。肾结核会导致肾脏组织受损,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此外,结核分枝杆菌还可能侵犯肝脏、脾脏、淋巴结等器官和组织,引发相应的结核病变。
四、如何应对:揭开“隐形杀手”的真面目
面对这位“潜伏高手”,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早期发现和诊断是关键。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皮试)、γ-干扰素释放试验和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皮肤试验(EC试验)等。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对于结核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措施。研究表明,对潜伏性感染人群进行正确全程的预防性治疗,可以降低60%—90%的发病风险。预防性治疗主要有化学性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两种方法。化学性药物预防常用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等;免疫预防则对15—65岁人群可以采用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来进行预防性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
结核分枝杆菌这位“潜伏高手”虽然隐藏得很深,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习性”,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就能够揭开它的真面目,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抵御结核病的侵袭,守护我们的“微观宇宙”。
(郭凤霞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结核病微创诊疗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