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小板低反复头晕?小心颅内出血风险!

2025-04-20 08: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听到身边有人抱怨头晕,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小毛病,休息一下就好。但如果头晕反复出现,且伴有血小板低的情况,那就需要格外警惕了,因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颅内出血的巨大风险。

一、血小板低与头晕的关系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主要负责在血管受损时迅速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子,以封堵伤口,防止血液过度流失。这个过程不仅保护了身体免受失血过多的伤害,还确保了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流动。当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身体的凝血功能和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

一方面,血小板低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出血现象。轻微的血小板减少可能表现为皮肤的瘀点、瘀斑,鼻黏膜或牙龈的少量出血等。但当血小板严重减少时,就可能引起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一旦发生颅内出血,会导致颅内压升高,进而引起头晕、头痛,严重的还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即使没有颅内出血,大量的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慢性失血情况也可能导致贫血。贫血会使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就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另一方面,血小板低可能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表现之一。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就可能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除了血小板减少外,红细胞、白细胞等的生成也可能异常。红细胞数量减少会导致贫血,白细胞数量异常可能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被感染。感染和贫血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头晕等不适。而且,这些疾病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性症状,进一步加重头晕的感觉。

二、颅内出血的危害

颅内出血是血小板低最严重的危害之一。颅内出血可迅速导致患者昏迷、抽搐,破坏大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起永久性的神经损伤,死亡率极高,即便存活也可能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以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例,这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当患者出现严重贫血时,会使血液中血小板数值下降,进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性疾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也可能会出现颅内出血。

三、导致血小板低的原因

营养缺乏:如果患者长期存在挑食、偏食的情况,导致机体营养缺乏,可能会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引起体内造血原料缺乏,进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药物因素: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噻氯匹定胶囊等,过量用药可能会导致血小板降低,出现颅内出血。通常停药或减少药量后,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可以逐渐缓解。

感染因素:如果患者出现严重感染,致病菌产生的毒素会直接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可能会引起颅内出血。一般感染控制后血小板可以逐渐恢复。

急性白血病:这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化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但同时也可能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导致血小板减少,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四、如何应对血小板低和头晕

及时就医:如果发现自己有血小板低且伴有头晕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来确定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对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甲泼尼龙片、地榆升白片等和抑制血小板破坏的药物如氨甲环酸片、维生素K1片等。但需注意,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应用。

输血治疗:在血小板严重减少且出血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输血治疗,通过输注血小板来迅速提高血小板水平,缓解出血倾向。但需要注意的是,输血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需要选择安全的血液制品。

手术治疗:针对一些特殊的病因,如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切除脾脏或病变组织,以减轻对血小板的破坏作用。

血小板低反复头晕可不是小事,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血小板低的发生。

(魏广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