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或家庭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孩子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甚至突然发出奇怪的声音。这些行为常常被家长或老师误认为是“调皮“”故意捣蛋”或“坏习惯”,甚至因此受到批评或惩罚。然而,这些孩子可能并非故意为之,而是受到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的影响——抽动障碍。
1.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动作或发声为特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根据症状的不同,抽动可以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1)运动性抽动:运动性抽动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动作,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类型。简单运动抽动通常涉及单一肌肉群,表现为眨眼、皱眉、耸肩、扭脖子等短暂而重复的动作;而复杂运动抽动则是由多个肌群协调完成的更复杂的动作,如拍手、跳跃、触摸物体或他人等。这些动作虽然看起来像是故意为之,但实际上患者无法自主控制,且常在紧张、疲劳或情绪波动时加重。(2)发声性抽动: 发声性抽动是指患者不自主地发出各种声音或语言,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类型。简单发声抽动通常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吸鼻子等短促声音,或是发出“嗯”、“啊”等无意义的单音节;复杂发声抽动则涉及更复杂的语言表达,包括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严重者可能出现秽语症(即不由自主地说脏话),这种情况多见于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些发声症状和运动性抽动一样,都是患者无法自主控制的,且常常会因压力、疲劳等因素而加重。值得注意的是,秽语症状并不代表患者的真实意愿,而是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
2. 为什么会被误认为是“调皮捣蛋”?
抽动障碍的症状表现多样,且患儿通常难以自主控制,因此常常被误解为以下行为问题:(1)故意做鬼脸:频繁眨眼、咧嘴等面部抽动容易被误认为是"做怪相"或"扮鬼脸"。(2)不守纪律:课堂上突然的发声抽动(如叫喊、咳嗽)常被当作"扰乱课堂秩序"。(3)坏习惯:反复清嗓子、吸鼻子等行为容易被贴上"不良习惯"的标签。(4)挑衅行为:模仿他人言语(模仿言语)或动作(模仿动作)可能被误解为"故意学人"。
家长和老师可能误以为孩子是在“吸引注意力”或“故意捣乱”,进而采取批评、惩罚等方式,这不仅无法改善症状,还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自卑、焦虑甚至抑郁。
3. 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目前,抽动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抽动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或近亲有抽动症,孩子患病风险较高。(2)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的失衡可能与抽动有关。(3)环境因素:压力、焦虑、疲劳或某些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4)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冲突、学业压力或社交困难可能使症状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抽动障碍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教育不当导致的,而是一种需要理解和科学干预的疾病。常见处理方法包括:(1)及早识别,正确诊断:如果孩子出现反复、不自主的动作或发声,且持续超过1个月,建议尽早就医。诊断通常由神经科或精神科医生通过临床观察和病史询问完成,必要时会排除其他疾病(如癫痫、过敏等)。(2)科学治疗:①轻度抽动:如果症状不影响生活,可能无需药物,只需观察和心理支持。②中重度抽动:医生可能会建议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α受体激动剂等)或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③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孩子应对焦虑和压力,减少症状加重。(3)家庭和学校的支持:①家长:避免批评或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营造轻松的家庭环境。②老师:允许孩子在课堂上适当调整姿势或短暂休息,避免当众指责。③同学:通过科普教育,帮助同学理解抽动障碍,减少嘲笑或孤立。
抽动障碍的孩子并不是“调皮捣蛋”,他们只是被一种不受控制的神经症状困扰。作为家长、老师和社会的一员,我们应当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这些孩子,给予他们科学的帮助和支持。只有减少误解,才能让这些孩子在一个更友善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如果你的孩子或学生有类似表现,请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而不是简单归因于“不听话”。
(毕文静 河南省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