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或发出奇怪声音的情况,去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抽动障碍”。许多人不解: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孩子得抽动障碍?是环境变了,还是诊断更严格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抽动障碍高发的真实原因。
1.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根据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可分为:(1)短暂性抽动障碍:症状持续不超过1年,通常表现为眨眼、皱鼻子等简单动作。(2)慢性抽动障碍:症状持续超过1年,可能涉及多个部位的运动或发声抽动。(3)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同时存在多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且持续1年以上,严重时可能伴随秽语(说脏话)。
2. 为什么现在抽动障碍的孩子变多了?
(1)医学认知提高,诊断率上升:过去,许多孩子的抽动症状被误认为是“坏习惯”“调皮”或“结膜炎”“咽炎”等疾病,导致漏诊。如今,医生和家长对抽动障碍的认识提高,更多孩子得到正确诊断,因此“发病率”看似增加,实际上是发现率提高了。(2)环境压力增大:现代孩子的学习压力、家庭期望、社交竞争远超过去。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会加重抽动症状。研究表明,压力是抽动障碍的重要诱因之一。(3)电子产品使用过度:长时间看手机、平板或电视,不仅导致眼睛疲劳(引发眨眼抽动),还会影响大脑神经调节功能。部分孩子的抽动症状在减少屏幕时间后明显改善。(4)饮食与过敏因素:高糖、高添加剂食品(如含色素、防腐剂的零食)可能影响神经功能。此外,部分抽动症孩子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反应可能加重抽动。(5)遗传因素:抽动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或近亲有抽动症、强迫症(OCD)或多动症(ADHD),孩子患病风险更高。
3. 家长该如何应对?
如果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不要过度焦虑,但也不能忽视。正确的处理方式包括:(1)减少指责,避免强化症状: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频繁眨眼或清嗓子,会不断提醒甚至批评,但这反而会让孩子更紧张,加重抽动。正确的做法是“不关注、不提醒”,让症状自然消退。(2)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孩子在电子屏幕前的时间,尤其是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产品;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加重抽动;适当运动,如游泳、跑步等,有助于缓解焦虑。(3)心理支持:抽动障碍的孩子容易因症状被嘲笑而自卑,家长和老师应给予理解,避免施加额外压力。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4)必要时就医:如果抽动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如干扰学习、社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可乐定、硫必利等)或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
抽动障碍的孩子变多,并非单纯因为“发病率上升”,而是医学认知提高、环境压力增大、生活方式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不必过度恐慌,但需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减少压力源,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大多数抽动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缓解,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毕文静 河南省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