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也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在儿童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突然的、刻板的动作,如眨眼睛、耸肩膀、转肩膀等,可伴有发声和秽语。然而,很多人对抽动症存在误解,认为它只是一种坏习惯。本文将深入揭开抽动障碍背后的真相,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
一、抽动症的表现
抽动症的症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运动抽动和声音抽动两大类。
运动抽动:简单的运动抽动如眨眼、皱眉、皱鼻、伸舌、舔唇、点头、摇头、耸肩、弹指等交替发生。复杂的运动抽动则表现为较完整或较缓慢的抽动,如眼球的转动、面部的抽动而引起的某种特殊表情,肩臂或手足做出某种姿势,如突然伸手拍人、触碰家具、打自己身体或肌张力障碍姿势,如旋转、蹦跳、挺身或者弯曲腰腹部。
声音抽动:简单的声音抽动表现为快速的、无意义的、单调的、重复的动作,如不断清嗓子、咳嗽,或者发出吭吭、啊啊等不自主的尖叫声。复杂的声音抽动则表现为说出一些有意义的短句或更复杂的句子,也有的患者表现为重复、刻板的完整语句,甚至是污言秽语。
此外,抽动症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行为障碍,如情绪不稳、学习困难、攻击行为等。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二、抽动症的病因
抽动症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环境、心理社会以及发育等多个因素。
遗传因素:抽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如果孩子的父母或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存在抽动症,那么孩子发生抽动症的几率会比同龄儿童高。
神经生化因素:抽动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密切相关。这些化学物质的异常可能导致大脑功能的改变,从而引发抽动症状。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如感染、毒素暴露、孕期母体压力等,可能会增加孩子患抽动症的风险。例如,链球菌感染后可能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影响大脑功能。
心理社会因素:压力、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发育因素:抽动症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发育不成熟有关。某些大脑区域,特别是负责运动控制和情绪调节的区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功能失调。
三、抽动症不是坏习惯
很多人对抽动症存在误解,认为它只是一种坏习惯。然而,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而非患者的自主行为。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抽动症状,这些症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因此,将抽动症视为坏习惯是不正确的,这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四、抽动症的治疗
抽动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抽动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氟哌啶醇、可乐定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控制抽动症状,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也是抽动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等也被用于抽动症的治疗。这种方法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调节大脑分泌一系列有助于改善抽动症症状的神经递质和激素。
五、结语
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多样且病因复杂。将抽动症视为坏习惯是不正确的,这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对于抽动症患者,我们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接受有效的治疗。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抽动症的宣传和科普,提高公众对抽动症的认识和理解。
(宋丽芳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