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抽动症小科普:身体突然“戏精”的真相

2024-06-15 19: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儿科诊室里,会见到这样的孩子:频繁眨眼睛、耸肩膀,或是突然发出奇怪的声音,活像个不受控制的“小戏精”。家长们急得团团转:“孩子这是怎么了?是不是故意捣乱?”别误会!这些突然的“戏精”行为,很可能是抽动症在作怪。今天,咱们就跟着儿科医生,揭开抽动症的神秘面纱,看看身体突然“失控”背后的真相。

一、抽动症:身体里的“调皮捣蛋鬼”

抽动症就像身体里突然出现的“调皮捣蛋鬼”,专爱和孩子的肌肉、发声器官开玩笑。它会让孩子的身体不受控制地做出一些动作,或是发出奇怪声响,而且这些行为往往是突然发生、快速重复,还没办法自己控制。比如,有的孩子会频繁地挤眉弄眼,一会儿皱皱鼻子,一会儿努努嘴巴;有的孩子则控制不住地清嗓子、发出“吭吭”声,甚至突然爆发出尖叫。

从医学角度看,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指挥官”,能精准地给身体各部位下达指令,让肌肉和器官有序工作。但抽动症患儿的大脑“指挥系统”出了点小故障,导致部分神经信号传递混乱,从而引发不自主的抽动症状。这种故障不是孩子故意为之,更不是“坏习惯”,而是实实在在的疾病表现。

二、抽动症的“两大阵营”:简单与复杂的较量

(一)短暂性抽动障碍:“小打小闹”的初级选手

短暂性抽动障碍算是抽动症里的“初级选手”,症状相对较轻,持续时间也较短。这类患儿通常只会出现一种或几种简单的运动性抽动,比如单纯地频繁眨眼、点头、耸肩。有的孩子可能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因为学习压力大、情绪紧张,突然开始频繁清嗓子,过了几周或几个月,症状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虽然短暂性抽动障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去儿科就诊,排除其他疾病,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生活状态,避免症状加重或复发。

(二)慢性抽动障碍与Tourette综合征:“难缠”的高级对手

1.慢性抽动障碍

慢性抽动障碍就像抽动症里的“中级玩家”,症状比短暂性抽动障碍更持久,一般会持续一年以上。它分为慢性运动性抽动和慢性发声性抽动。慢性运动性抽动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复杂的动作,比如不停地甩手、踢腿、扭脖子;慢性发声性抽动的孩子,则会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像犬吠声、吼叫声,甚至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这些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给孩子和家长都带来不少困扰。

2.Tourette综合征

Tourette综合征堪称抽动症里的“终极boss”,不仅会出现多种运动性抽动,还会伴有发声性抽动,而且症状往往比较严重。孩子可能同时出现挤眉弄眼、摇头耸肩等动作,还会不自主地发出怪声、说脏话(秽语症)。这些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交、学习和心理健康,让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误解,自己也感到自卑和痛苦。

三、抽动症发作:被“触发”的神秘开关

(一)遗传因素:甩不掉的“家族包袱”

抽动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抽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孩子患抽动症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很多。这就好比家族里传递了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容易引发抽动症的基因。虽然不是每个携带相关基因的孩子都会发病,但遗传因素确实是抽动症发病的重要基础。

(二)神经递质失衡:大脑“通信”乱了套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负责传递信号的“小信使”,它们就像快递员,把大脑的指令准确地送到各个部位。在抽动症患儿的大脑中,这些“快递员”的工作出了问题,导致神经递质失衡。比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和传递出现异常,大脑发出的指令变得混乱,身体接收到错误信号,就开始不受控制地“表演”。

(三)环境因素:点燃症状的“导火索”

1.压力山大

学习压力、家庭矛盾、父母的高期望,都可能成为抽动症发作的“导火索”。有些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被父母批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身体的抽动症状就会突然加重;还有的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也容易诱发抽动症。

2.感染与免疫

感冒、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和抽动症“勾结”。当孩子身体被细菌、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系统产生的一些物质可能会影响大脑的神经功能,进而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3.电子产品“陷阱”

现在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不仅会影响视力,还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刺激。电子产品的强光、快速变化的画面,以及玩游戏时的紧张情绪,都可能成为抽动症发作的诱因。

四、儿科医生的“破案神器”:揪出抽动症真凶

(一)详细问诊:抽丝剥茧找线索

儿科医生在诊断抽动症时,首先会进行详细的问诊,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从家长和孩子的描述中寻找线索。医生会询问孩子抽动症状开始的时间、具体表现、发作频率,以及症状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比如,是不是在紧张时抽动更明显?休息后会不会有所减轻?同时,医生还会了解孩子的家族病史、生活环境、学习情况等,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诱发抽动症的因素。

(二)身体检查:排除其他“嫌疑人”

除了问诊,医生还会对孩子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眼科检查等,目的是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比如,孩子频繁眨眼,有可能是眼部疾病引起的;肢体抽动,也可能是癫痫发作的表现。通过细致的检查,医生可以排除这些“嫌疑人”,准确锁定抽动症。

(三)心理评估:关注内心“小世界”

抽动症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医生会对孩子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孩子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抽动症对孩子社交、学习的影响。通过心理评估,医生可以制定更全面的治疗方案,不仅治疗身体症状,还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五、抽动症“攻坚战”: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驯服”症状的“驯服剂”

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患儿,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手段。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比如,对于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常用的药物有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这些药物就像“驯服剂”,能调节大脑中紊乱的神经递质,缓解抽动症状。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根据症状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

(二)心理行为治疗:安抚情绪的“心灵鸡汤”

心理行为治疗对抽动症患儿同样重要。家长和医生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抽动症,告诉孩子这不是自己的错,不用感到自卑和羞愧。通过放松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压力。比如,教孩子深呼吸、冥想,让孩子在感到紧张时,通过这些方法平静下来。同时,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多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生活调整:打造健康的“避风港”

1.规律作息

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就像给身体设定一个稳定的“生物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吃饭,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减少抽动症状的发作。

2.适度运动

鼓励孩子进行适度的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释放压力,改善情绪。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激烈的运动,以免让孩子过于兴奋,诱发抽动症状。

3.远离诱因

尽量让孩子远离可能诱发抽动症的因素。比如,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接触刺激性强的环境;如果孩子对某些食物过敏,要严格忌口;当孩子学习压力大时,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调整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抽动症虽然会让孩子的身体突然变成“戏精”,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真相,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科学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就一定能帮助孩子战胜这个“调皮捣蛋鬼”。家长们要多一些耐心和理解,和孩子一起并肩作战,让孩子摆脱抽动症的困扰,重新绽放灿烂的笑容!

(侯春阁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小儿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