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翼状胬肉:悄悄侵蚀眼睛的“隐形杀手”,你知道吗?

2025-01-22 08: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眼睛这个精密而脆弱的“小世界”里,有一种疾病正悄然威胁着我们的视力健康,它就是翼状胬肉。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甚至在患病初期都毫无察觉,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对眼睛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翼状胬肉的神秘面纱。

一、翼状胬肉:何方神圣?

翼状胬肉,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它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的一种赘生组织。想象一下,我们的眼球就像一颗光滑的玻璃球,而翼状胬肉就像是从球结膜上长出的一块多余的“肉”,它的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因此得名。

翼状胬肉通常呈三角形,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严重影响视力。它就像一个不速之客,在不知不觉中“入侵”我们的眼睛,逐渐侵蚀着我们的视觉功能。

二、翼状胬肉的“幕后黑手”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外界刺激密切相关。长期暴露在风沙、烟尘、阳光、紫外线等环境中,会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炎症,导致组织增生、成纤维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从而形成翼状胬肉。

渔民、农民、海员、砂石工人等长期户外劳动者是翼状胬肉的高发人群,他们每天都要面对风沙、日晒等恶劣环境,眼睛受到的刺激更多,发病风险也就更高。此外,遗传因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等也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形成有关。

三、翼状胬肉的“作案手段”

多数翼状胬肉患者早期可能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随着病情的发展,当胬肉伸展至角膜时,可能会因牵扯而引起散光;或者胬肉伸入角膜表面生长,遮蔽瞳孔,造成视力障碍。有些患者会感觉眼球部位像进入了异物一样,引起眼部不适,出现眼红、流眼泪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翼状胬肉摩擦眼球表面所引起的。

如果翼状胬肉继续生长,还可能导致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珠无法转向某个方向或转动范围变小。而且,翼状胬肉通常位于鼻侧,也可能出现在颞侧,以鼻侧多见。进行期的翼状胬肉头部隆起,附近的角膜混浊,颈部宽大、体部肥厚、表面不平,有粗大而扩张的血管;静止期的翼状胬肉头部平坦,角膜浸润吸收,体部不充血或轻度充血,表面光滑。

四、翼状胬肉的“侦破”方法

诊断翼状胬肉一般并不困难,眼科医生通过裂隙灯等眼科检查设备,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胬肉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但需要注意的是,翼状胬肉需要与假性翼状胬肉、睑裂斑等相鉴别。假性翼状胬肉一般是角膜边缘区的急性损伤,其附近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形成一条结膜桥带,生长在角膜边缘的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亦无发展趋势。睑裂斑则是睑裂区角巩膜缘连接处水平性的、三角形或椭圆形、隆起的、灰黄色的球结膜结节。

五、翼状胬肉的“应对策略”

对于较小且静止期的翼状胬肉,如果无自觉症状,一般无需治疗,但要注意定期观察。若合并慢性结膜炎者,可以局部用糖皮质激素类或非甾体类滴眼液联合抗生素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

当翼状胬肉较大较厚,侵入瞳孔区域使视力受损时,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了。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板层角膜移植术等。胬肉切除后容易复发,因此术后需要通过一些辅助治疗来降低复发率,如术后予以β射线或X射线照射,局部使用噻替哌、丝裂霉素等眼药水,以及冷冻疗法等。

六、翼状胬肉的“预防之道”

预防翼状胬肉,我们要尽可能避免烟尘、风沙及阳光刺激。在紫外线较强、风沙较大的户外工作时,应佩戴太阳镜、防风镜等防护用品。同时,要注意保持眼部卫生,勤洗手、洗脸,避免用手揉眼,定期更换枕头套等生活用品。

合理的饮食结构也很重要,要保证摄入足够的新鲜蔬菜水果以及优质蛋白,如胡萝卜、鸡蛋等,以提供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此外,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也是预防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睛检查,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

翼状胬肉虽然是一个“隐形杀手”,但只要我们了解它、重视它,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就能够守护好我们的眼睛健康,让我们的“心灵之窗”永远明亮清晰。

(姬周朵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白内障二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