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尿常规检查中,“隐血+”这一结果往往会让不少患者感到焦虑和担忧,特别是当它与肾脏健康联系起来时。然而,尿常规中的隐血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肾脏出了问题,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析尿常规隐血阳性的可能原因,帮助患者理性对待这一检查结果,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一、尿常规隐血检测的原理与意义
尿常规中的隐血检测,通常是通过化学反应试纸来完成的,它能够检测尿液中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破裂后释放的血红素。当尿液中出现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时,试纸会发生颜色变化,从而提示隐血阳性。隐血检测对于发现泌尿系统出血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并不能直接定位出血的来源或确定出血的原因。
二、隐血阳性的常见原因
生理性原因
运动性血尿:剧烈运动后,部分人群可能出现一过性的血尿或隐血阳性,这通常是由于运动导致的肾脏微小损伤或血液渗透入尿液中所致,一般休息后可自行恢复。
月经影响:女性在月经期间进行尿常规检查,可能会因月经血混入尿液而导致隐血阳性。
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尿道炎:这些炎症可能导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从而在尿常规中表现为隐血阳性。
肾盂肾炎:肾脏的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导致隐血阳性。
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膀胱结石: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可能划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从而在尿常规中检测到隐血。
泌尿系统肿瘤
肾癌、膀胱癌:虽然肿瘤导致的血尿通常较为明显,但早期也可能仅表现为隐血阳性。因此,持续的隐血阳性应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需进行进一步检查。
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是肾脏的重要滤过结构,当肾小球受损时,可能导致红细胞漏入尿液中,引起隐血阳性。
肾病综合征:虽然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但部分患者也可能伴有血尿或隐血阳性。
其他因素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尿路出血,导致隐血阳性。
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引起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导致隐血阳性。
三、面对隐血阳性,应如何应对?
保持冷静,避免恐慌:隐血阳性并不等于肾脏疾病,更不等于绝症。保持冷静,理性对待检查结果,是正确处理的第一步。
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检: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病史(如运动史、月经史、用药史等),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医生判断隐血阳性的原因。
进一步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进行尿液红细胞形态分析、泌尿系统B超、CT或MRI检查,甚至肾脏穿刺活检等,以明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
针对性治疗: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是生理性原因或轻度感染,可能仅需观察或保守治疗;如果是结石、肿瘤或肾脏疾病等,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长期药物治疗。
定期复查:无论治疗与否,定期复查尿常规都是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四、结语
尿常规中的隐血阳性是一个需要重视但不必恐慌的检查结果。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生理性因素、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以及肾脏疾病等。面对隐血阳性,患者应保持冷静,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期早日明确病因,恢复健康。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也是预防泌尿系统疾病、维护肾脏健康的重要措施。
(李占霞 濮阳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