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深处,有一个地方时刻上演着与死神的较量,那就是神经重症监护室(Neuro-ICU)。这里,每分每秒都关乎着患者的生死存亡,每一个 24 小时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神秘而紧张的世界,了解在神经重症监护室里的生死 24 小时。
黎明前的黑暗:紧急入院
凌晨三点,城市还在沉睡,神经重症监护室却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一位因突发脑出血的患者被紧急送来。脑出血,就如同大脑内部的一场 “地震”,血管破裂,血液在颅内迅速积聚,压迫周围的脑组织。患者陷入昏迷,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医护人员迅速行动,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进行紧急的脑部 CT 检查。这一系列操作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因为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
破晓时分:诊断与决策
随着检查结果的出来,医生们迅速聚集在患者的床边。通过 CT 图像,他们能清晰地看到脑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此时,他们需要迅速做出决策,是采取保守治疗,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等待血肿慢慢吸收;还是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力。这个决策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医生们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出血部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决定为患者进行手术。
上午:争分夺秒的手术
手术室里,气氛凝重。神经外科医生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手术器械,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小心翼翼。在显微镜下,他们要找到破裂的血管并进行修复,同时清除血肿。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手术,因为长时间的脑部受压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手术室外,患者的家属焦急地等待着,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而手术室内,医护人员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患者的生命希望。
中午:术后监护与危机
经过几个小时紧张的手术,患者被送回神经重症监护室。此时,手术虽然结束,但危险并未完全解除。术后的患者需要密切的监护,防止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护士们每隔几分钟就会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而患者可能会因为术后的疼痛、不适等出现烦躁不安的情况,这也增加了护理的难度。同时,医生们也会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使用药物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下午:病情的起伏
下午,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出现各种变化。有些患者可能会逐渐苏醒,但也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脑部损伤严重,仍然处于昏迷状态。对于苏醒的患者,医护人员要进行一系列的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对于昏迷的患者,他们需要继续给予生命支持,同时寻找促进患者苏醒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病情可能会出现反复,比如颅内压再次升高,这就需要医生们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再次与死神展开搏斗。
傍晚:多学科协作
傍晚时分,神经重症监护室会迎来一场特殊的 “会议”—— 多学科会诊。除了神经外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外,还会有重症医学科医生、康复科医生等参与。他们会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康复科医生会提前介入,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因为早期的康复对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多学科协作能够整合各学科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治疗。
夜晚:守护与希望
夜幕降临,神经重症监护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医护人员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每一位患者。对于患者家属来说,这是一个难熬的夜晚,他们在焦虑中等待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他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这个夜晚,虽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患者战胜病魔,迎来新的一天。
在神经重症监护室的这 24 小时里,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医学的力量和医护人员的坚守。每一个在这里度过的 24 小时,都是一次与死神的较量,每一次的胜利,都是对生命的致敬。希望通过了解神经重症监护室的生死 24 小时,大家能更加关注大脑健康,也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刘政博 周口市中心医院 神经重症监护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