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过敏体质的人就像拥有特殊“体质密码”的群体,对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都可能产生过敏反应,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瘙痒等症状常常困扰着他们。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药物也可能成为过敏体质者的“隐形杀手”,引发药物过敏。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药物过敏的识别与应对。
一、药物过敏:不容忽视的“健康刺客”
药物过敏,简单来说,就是过敏体质的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身体对该药物产生了过度反应。这种反应就像身体拉响了“警报”,免疫系统把药物当成了“敌人”,发起攻击,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药物过敏的发生概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可能很严重,轻则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重则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过敏体质的人由于免疫系统较为敏感,身体对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哪怕是微量的,也容易识别为外来有害物质并启动免疫反应。这种体质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后天环境影响逐渐形成的。比如,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过多的过敏原,使得免疫系统处于过度敏感状态,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从而容易对多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二、揪出药物过敏的“蛛丝马迹”
药物过敏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就像一个神秘的“信号库”。皮肤方面,可能会出现皮疹、红斑、瘙痒等症状,就像皮肤上突然冒出了一群“小虫子”,让人忍不住去抓挠。呼吸系统方面,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等症状,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紧紧地扼住了喉咙。消化系统方面,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就像肚子里有一台“搅拌机”在不停地运转。此外,还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血压下降等全身症状。
识别药物过敏,除了关注症状表现,还要留意用药史、发病时间和过敏史。了解近期使用的药物,特别是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药物等易致敏药物,看看是否为易致敏药物。药物过敏反应一般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症状,但也有一些迟发性过敏反应,可能会延迟数小时甚至数天出现。同时,要想想自己以前是否对同类或相似药物有过敏经历,如果有,那么再次使用这类药物时就要格外小心。
三、应对药物过敏:及时“刹车”与科学治疗
一旦怀疑自己出现了药物过敏反应,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停药,就像给一辆失控的汽车踩下刹车。然后,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告诉医生自己的症状、用药情况以及过敏史等信息,以便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
在医院里,医生会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症状较轻,可能会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抗过敏药物缓解症状。这些药物就像“消防员”,能够迅速扑灭过敏反应引起的“火焰”,减轻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不适。但如果症状严重,如出现过敏性休克,医生会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如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控制病情,同时进行吸氧、补液等支持治疗,就像给身体进行一场“紧急救援”。
四、预防药物过敏:筑牢“健康防线”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预防药物过敏至关重要。首先,每次就医或购药时,都要主动、详细地告知医生或药师自己的过敏史,包括对哪些食物、药物、花粉、尘螨等过敏。哪怕是小时候发生过的过敏反应,也别忽视,因为过往的过敏经历是医生判断用药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其次,用药前务必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重点关注“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板块,查看是否有关于过敏反应的提示。比如,某些药品说明书会明确指出,对某种成分过敏者禁用,或者过敏体质者慎用。
另外,要警惕药物交叉过敏。有些药物结构相似,可能存在交叉过敏现象。例如,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的人,可能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也过敏,因为它们都含有β - 内酰胺结构。所以,当医生开具新的药物时,若与已知过敏药物属于同一类或结构相似,一定要提高警惕,提前告知医生过敏情况,由医生评估用药风险。
过敏体质者在用药这件事上,一定要多一份细心和谨慎,学会识别药物过敏的“蛛丝马迹”,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筑牢预防药物过敏的“健康防线”,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
(石迎迎 郑州人民医院 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