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夜啼宝宝秒变天使?这5个穴位一按就灵!

2024-10-07 11: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夜啼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表现,常常让新手父母们焦头烂额,夜不能寐。夜啼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饥饿、尿布湿了、环境不适,也可能是由于消化不良、肠绞痛或是中医所说的“心火旺盛”、“脾胃不和”等因素所致。在中医理论中,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有效缓解宝宝的不适,帮助宝宝安然入睡。下面介绍五个中医推荐的穴位,家长们不妨一试,或许能让夜啼宝宝秒变天使。

一、涌泉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是肾经的起始穴。按摩涌泉穴能够滋阴降火,对于因心火旺盛导致的夜啼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家长可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宝宝的涌泉穴,每次按揉3-5分钟,力度以宝宝能接受为宜,避免过重导致宝宝不适。

二、内关穴——宽胸理气,和胃止痛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具有宽胸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对于因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引起的夜啼,按摩内关穴能够有效缓解。操作时,家长可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该穴,每次3-5分钟,力度适中,以宝宝感到舒适为宜。

三、小天心穴——镇惊安神,清热明目

小天心穴位于手掌面大鱼际与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此穴具有镇惊安神、清热明目的作用,对于夜啼伴有烦躁不安、易惊醒的宝宝尤为适用。家长可用拇指指甲掐按小天心穴,每次5-10下,力度不宜过重,以免损伤宝宝娇嫩的皮肤。

四、中脘穴——和胃健脾,消食导滞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此穴是胃的募穴,具有和胃健脾、消食导滞的功效。对于因消化不良、食积引起的夜啼,按摩中脘穴能有效缓解。家长可用手掌根部或四指指腹轻轻按揉该穴,每次5-10分钟,力度适中,以宝宝感到温暖舒适为宜。

五、神门穴——宁心安神,调和气血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此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具有宁心安神、调和气血的作用。对于因心火旺盛、心神不宁导致的夜啼,按摩神门穴能有效改善。家长可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该穴,每次3-5分钟,力度轻柔,避免给宝宝带来不适。

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在给宝宝按摩穴位前,请确保双手清洁,指甲修剪整齐,避免划伤宝宝皮肤。同时,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宝宝能接受为宜,避免过度刺激。

观察反应:按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表现出不适或哭闹加剧,应立即停止按摩,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结合其他方法:穴位按摩虽能有效缓解夜啼,但并非万能。对于频繁夜啼的宝宝,家长应结合调整作息、改善饮食、营造舒适睡眠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调理。

及时就医:如果夜啼症状持续不减或加重,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排除潜在的病理因素,如肠套叠、中耳炎等。

耐心与爱心:面对夜啼的宝宝,家长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理解宝宝的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安慰,有助于缓解宝宝的焦虑情绪,促进夜啼的改善。

结语

夜啼虽小,却牵动着每一位父母的心。通过中医穴位按摩的方法,我们或许能为宝宝带来一丝宁静与舒适。但请记住,穴位按摩只是辅助手段,关键在于找到夜啼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调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耐心、爱心与陪伴才是最宝贵的“良药”。愿每一位夜啼宝宝都能早日变成天使,让家庭回归宁静与和谐。

 

(陈晓 南阳市宛城区妇幼保健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