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 岁的童童总被妈妈抱怨 “睡觉像打雷”,白天还经常揉鼻子、张嘴呼吸。带去医院检查,CT 片显示腺样体肥大堵塞超过 70%,需要手术干预。类似的案例在儿科门诊越来越常见 —— 腺样体肥大正成为困扰儿童健康的 “隐形杀手”。但很多家长面对 CT 报告单上 “堵塞 60%”“堵塞 85%” 这样的描述时,往往一头雾水。究竟如何解读这些数据?腺样体肥大又为何需要警惕?让我们从这个神秘的免疫器官说起。
一、腺样体:呼吸道的 “免疫卫士”
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部顶后壁的淋巴组织,与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共同构成咽淋巴环,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正常情况下,腺样体在 2-6 岁时增生最旺盛,10 岁后逐渐萎缩。但当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时,腺样体就会像反复发炎的 “海绵” 一样异常增生,最终引发堵塞。
腺样体肥大不仅会导致鼻塞、打鼾,还可能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听力下降)、腺样体面容(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据统计,约 70% 的儿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腺样体肥大引起,长期慢性缺氧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影响身高发育。
二、CT 片:揭开腺样体肥大的 “真相”
在诊断腺样体肥大时,CT 检查因其高分辨率成为重要手段。拿到 CT 片后,医生会重点观察两个关键区域:腺样体组织与后鼻孔。后鼻孔是连接鼻腔与咽喉的通道,当增生的腺样体组织向前突出,就会不同程度地阻塞这个 “交通要道”。
判断堵塞程度的专业方法称为 “腺样体 - 鼻咽腔比值(A/N 比值)”。医生会通过测量腺样体最厚处与鼻咽腔宽度的比例来评估:
· 轻度堵塞(A/N 比值≤0.6):CT 片上可见腺样体组织轻微增厚,但后鼻孔仍保持大部分开放状态。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偶尔鼻塞或夜间轻微打鼾。
· 中度堵塞(0.6<A/N 比值≤0.8):腺样体明显增厚,占据后鼻孔约 60%-80% 空间。此时患者会出现持续性鼻塞、张口呼吸,部分儿童会出现睡眠时呼吸暂停(每小时 5-10 次)。
· 重度堵塞(A/N 比值>0.8):CT 影像中后鼻孔几乎完全被腺样体组织填满,患者会出现严重打鼾、呼吸暂停频繁(每小时超过 10 次),甚至憋醒。长期重度堵塞的儿童,颌面骨骼发育可能出现不可逆改变。
三、读懂 CT 片的 “隐藏信息”
除了堵塞程度,CT 片还会透露更多细节:
腺样体形态:正常腺样体边缘光滑,而炎症刺激下的腺样体可能出现分叶状、毛刺样改变。
邻近结构:观察咽鼓管咽口是否受压(判断是否合并中耳炎),以及鼻腔鼻窦是否存在炎症改变。
骨质变化:长期腺样体肥大可能导致鼻咽部骨质受压变形,这种改变在 CT 片上表现为骨皮质变薄或凹陷。
值得注意的是,CT 检查虽然精准,但存在一定辐射剂量。因此儿童通常会优先选择无辐射的鼻咽侧位 X 线片初筛,若需进一步明确堵塞程度和周围结构关系时,才考虑进行 CT 检查。
四、堵塞程度与治疗方案
堵塞程度是决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
· 轻度堵塞:通常采取保守治疗,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孟鲁司特钠等药物抗炎、抗过敏,配合生理盐水洗鼻。同时积极治疗诱发因素,如控制过敏性鼻炎。
· 中重度堵塞:当 A/N 比值超过 0.7,且出现持续睡眠呼吸暂停、生长发育迟缓、反复中耳炎等症状时,手术切除腺样体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多采用低温等离子微创手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
五、预防大于治疗:守护孩子的呼吸健康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及时控制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避免炎症迁延。
观察日常症状:如果孩子出现睡眠打鼾、张口呼吸、反复鼻塞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
腺样体肥大就像潜伏在呼吸道的 “定时炸弹”,读懂 CT 片上的堵塞程度,才能掌握治疗的主动权。记住:持续的鼻塞绝非小事,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孩子重获顺畅呼吸,拥有健康未来。
(李怡萱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放射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