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长期鼻塞打鼾?腺样体肥大的腺样体CT影像解读

2024-10-10 18: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儿童长期鼻塞打鼾常由腺样体肥大引起,通过 CT 检查可清晰显示腺样体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以下是对腺样体肥大的腺样体 CT 影像的详细解读。

CT 检查在腺样体肥大诊断中的作用
CT 检查是诊断腺样体肥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从多个角度清晰地呈现腺样体的情况,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腺样体的大小、形态以及对周围结构的影响。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如鼻咽镜检查,CT 不仅能观察腺样体本身,还能同时显示鼻腔、鼻窦、咽鼓管等周围结构的病变,对于全面评估病情具有重要意义1。

正常儿童腺样体的 CT 影像表现
在 CT 影像上,正常儿童的腺样体表现为鼻咽顶后壁的软组织影,表面光滑,厚度均匀。其大小在不同年龄段有所差异,一般在 6 - 7 岁时相对较大,但通常不会超过鼻咽腔的一定比例。例如,在轴位图像上,正常腺样体的厚度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多在 0.5 以下。同时,正常腺样体周围的结构清晰,咽鼓管咽口、咽隐窝等结构形态正常,无受压、变形等表现。

腺样体肥大的 CT 影像特征
腺样体增大:这是腺样体肥大最主要的影像表现。在 CT 图像上,可看到腺样体厚度增加,向鼻咽腔突出,超过了正常范围。例如,当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大于 0.6 时,通常提示腺样体肥大。在矢状位图像上,能更直观地观察到腺样体向前下突出,堵塞后鼻孔,导致鼻腔通气道变窄。

形态改变:肥大的腺样体形态常不规则,表面可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这是由于腺样体组织增生不均匀所致。与正常腺样体光滑的表面形成鲜明对比。

周围结构受压:随着腺样体的增大,会对周围结构产生压迫。常见的表现为咽鼓管咽口受压变窄或闭塞,这可能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在 CT 影像上,可看到咽鼓管咽口周围的软组织增厚,管腔变小。同时,腺样体肥大还可能压迫鼻腔后部,使鼻中隔受压偏移,鼻甲肥大。

鼻窦改变:长期的腺样体肥大可影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导致鼻窦炎的发生。在 CT 影像上,可表现为鼻窦黏膜增厚,窦腔内出现积液。例如,上颌窦、筛窦等鼻窦可出现密度增高影,窦壁骨质可能出现增生硬化等改变。

不同程度腺样体肥大的 CT 影像分级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腺样体肥大的程度,临床上常采用一些分级方法。其中,常用的是根据腺样体堵塞后鼻孔的程度进行分级。

轻度:腺样体堵塞后鼻孔小于 1/3。此时,CT 影像上可见腺样体轻度增大,后鼻孔仍有部分通畅,鼻腔通气道相对较宽。患儿可能仅有轻微的鼻塞、打鼾症状,对睡眠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中度:腺样体堵塞后鼻孔 1/3 - 2/3。在 CT 图像上,能明显看到腺样体增大,占据后鼻孔的一半左右,鼻腔通气道明显变窄。患儿的鼻塞、打鼾症状较为明显,可能会出现睡眠时张口呼吸、呼吸暂停等情况,对睡眠质量有一定影响,进而可能影响白天的学习和生活。

重度:腺样体堵塞后鼻孔大于 2/3。CT 影像显示腺样体显著增大,几乎完全堵塞后鼻孔,鼻腔通气道严重狭窄。患儿的症状通常较为严重,会出现频繁的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缺氧,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可能出现腺样体面容等并发症。

CT 影像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腺样体肥大需要与一些其他疾病相鉴别,CT 影像在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与鼻咽癌鉴别:鼻咽癌好发于成人,在 CT 影像上,其表现为鼻咽部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咽隐窝消失、咽旁间隙侵犯以及颅底骨质破坏等。而腺样体肥大多见于儿童,肿块形态相对规则,一般不侵犯周围组织和骨质。

与咽后壁脓肿鉴别:咽后壁脓肿多有咽部异物刺伤史等,CT 影像上可见咽后壁增厚的软组织影较广泛,密度不均,可出现低密度的脓腔影,有时还可见气影,增强扫描脓肿壁有明显强化。与腺样体肥大的表现明显不同。

总之,通过对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腺样体 CT 影像的仔细解读,医生可以准确判断腺样体的大小、形态、对周围结构的影响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对于长期鼻塞打鼾的儿童,及时进行 CT 检查并正确解读影像结果,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腺样体肥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江蒙杰 开封市儿童医院 影像中心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