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肿瘤康复困境与新希望
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痛苦,漫长艰辛的治疗过程往往让患者身体极度虚弱,免疫力低下,还伴随着诸多不适症状。然而,在传统西医治疗基础上,中医艾灸正逐渐崭露头角,为血液肿瘤患者的康复之路点亮一盏明灯。艾灸以其独特的温热刺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功效,助力患者缓解症状、增强体质,踏上重返健康的征程,但这其中的护理操作可是大有讲究,每一步都关乎着艾灸的效果与患者的安危。
二、艾灸原理——激发身体“自愈力”
艾灸源于古老的中医智慧,它借助艾草燃烧时产生的温热之力,通过穴位渗透进入人体。人体经络就如同一张精密的网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气血在经络中循环往复,滋养周身。艾灸特定穴位,如同在这网络的关键节点上施加动力,温热刺激促使穴位打开,经络疏通,气血运行加快,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增强脏腑功能。对于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放疗常损伤正气,气血亏虚,艾灸能激发身体自身的“自愈力”,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为康复营造良好的内环境,帮助虚弱的身体逐渐恢复生机。
三、适用症状与选穴要点
1.改善乏力与虚弱:血液肿瘤患者治疗后普遍感到极度乏力,四肢沉重,精神萎靡。艾灸足三里穴堪称“妙招”,此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之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艾灸足三里,能促进脾胃运化,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源源不断地生成气血,为身体补充能量,改善乏力状态。同时,关元穴也不容忽视,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为人体元气汇聚之地,艾灸关元可固本培元,温阳补虚,激发全身阳气,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让患者重拾活力。
2.缓解胃肠道不适:放化疗常引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艾灸内关穴效果显著,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对缓解恶心、呕吐有立竿见影之效。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是胃之募穴,腑会中脘,艾灸此穴能直接调理脾胃气机,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让患者恢复正常饮食,摄取足够营养,支撑康复进程。
3.提升免疫力: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极易遭受病菌侵袭。艾灸大椎穴是关键之举,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它是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气,艾灸大椎可振奋阳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此外,命门穴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命门能补肾壮阳,滋养先天之本,与大椎穴协同作用,一为阳中之阳,一为生命之门,双穴同灸,为机体免疫力筑起坚固防线,助力患者抵御疾病侵扰。
四、艾灸前准备——细致入微保安全
1.环境调适:艾灸环境至关重要,需保持安静、温暖、通风良好。安静的氛围让患者身心放松,有利于艾灸效果的发挥;温暖能避免患者受寒,尤其是艾灸时毛孔张开,若遇冷风,寒邪易入侵。通风良好可及时排出艾草燃烧产生的烟雾,防止烟雾过浓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不适,确保患者在舒适、安全的空间接受艾灸治疗。
2.艾条选择与检查:市场上艾条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应选择质地柔软、纯净、无杂质、陈放三年以上的优质艾条。陈艾火力温和,渗透力强,不易伤肌肤。在使用前,仔细检查艾条,确保其紧实、无松散断裂,若艾条质量不佳,燃烧时易掉火星,烫伤患者,危害健康。同时,根据患者体质与耐受程度,准备不同粗细的艾条,初次艾灸或体质虚弱者,宜选用细艾条,循序渐进。
五、艾灸操作流程——精准施灸显疗效
1.定位穴位:穴位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艾灸效果,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以常用的足三里穴为例,可采用“同身寸”度量法,患者屈膝,从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3寸),即为足三里穴。找准穴位后,用指甲轻轻掐压标记,确保施灸位置精准无误。对于一些较难定位的穴位,可结合体表解剖标志、骨度分寸等多种方法反复核对,不容丝毫偏差,如同射击瞄准靶心,为后续艾灸疗效奠定基础。
2.温和灸操作:温和灸是血液肿瘤康复中常用的艾灸方法,点燃艾条一端,手持艾条,将燃端对准穴位,距离皮肤约2-3厘米,使患者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以不烫为宜。艾条燃烧产生的温热缓缓渗透肌肤,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施灸时,可根据患者感受,适当调整距离,若患者感觉温度过高,微微上抬艾条;若温热不足,稍下移靠近皮肤。每穴艾灸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期间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呼吸等,确保艾灸过程安全、舒适,让温热之力充分发挥作用,激发身体潜能。
3.雀啄灸辅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局部气血瘀滞较重,可配合雀啄灸。雀啄灸如同麻雀啄食,将艾条燃端一上一下地移动,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5厘米,像鸟儿啄食般频繁起落,使局部皮肤产生较强的温热刺激,促进气血快速流通,驱散瘀滞。但雀啄灸温度变化大,操作时需更加小心,避免烫伤患者,一般每穴施灸5-10分钟,与温和灸相辅相成,增强艾灸疗效,助力患者康复。
六、艾灸后护理——巩固效果促恢复
1.保暖避风:艾灸后,患者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此时极易受寒邪侵袭,保暖避风至关重要。室内温度应适宜,避免空调冷风直吹,患者需及时穿戴好衣物,尤其是施灸部位,可用毛巾轻轻覆盖,保持温暖。外出时,若遇大风天气,尽量推迟外出时间,或做好防护措施,戴上围巾、帽子,确保全身温暖,防止寒邪乘虚而入,影响艾灸效果,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不适。
2.补充水分与营养:艾灸过程中,身体通过出汗等方式排出一些代谢废物,此时补充水分十分必要。患者可适量饮用温开水,既能补充流失的水分,又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毒素排出。同时,艾灸后气血运行加快,身体对营养需求增加,应适当进食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果蔬等,为身体修复与康复提供充足原料,巩固艾灸成果,推动身体向健康迈进。
3.观察反应与记录:艾灸后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有无皮肤红肿、瘙痒、水疱等情况,若出现轻微红肿、瘙痒,一般为正常现象,可适当涂抹一些具有清凉、消炎作用的药膏,如芦荟胶,缓解不适;若出现水疱,小水疱可让其自行吸收,大水疱需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消毒处理,防止感染。同时,详细记录患者艾灸前后的症状变化、身体感受,以便调整后续艾灸方案,做到个性化、精准化护理,让艾灸持续助力血液肿瘤患者康复。
七、注意事项与禁忌——规避风险护健康
1.特殊体质谨慎艾灸:血液肿瘤患者病情复杂,体质各异,部分特殊体质患者需谨慎艾灸。如阴虚火旺体质者,本身体内阴液不足,阳气偏亢,艾灸温热之性可能加重火旺症状,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等,若需艾灸,应缩短艾灸时间,减少艾灸频率,配伍滋阴降火穴位,如太溪穴、三阴交穴等,滋阴潜阳,平衡阴阳。过敏体质患者,对艾草过敏几率相对较高,艾灸前需进行过敏测试,在小面积皮肤上试用少量艾绒点燃熏烤,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瘙痒、皮疹等,严禁艾灸,确保患者安全。
2.艾灸部位与病情考量:患者施灸部位若有皮肤破损、感染、溃疡等情况,应避开此处,防止艾灸加重局部炎症,引发疼痛、感染扩散等问题。另外,肿瘤局部,尤其是恶性肿瘤未控部位,一般不宜艾灸,以免刺激肿瘤生长,加速病情恶化。若患者处于发热、急性感染期,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应暂停艾灸,先控制感染、退热,待病情稳定后,在医生指导下谨慎恢复艾灸,遵循科学原则,守护患者健康。
八、总结
中医艾灸为血液肿瘤患者康复带来新契机,但其中护理操作严谨细致,从选穴、施灸到护理、禁忌,环环相扣。医护人员凭借专业知识,精心呵护;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遵循医嘱。相信在中医艾灸助力下,结合西医治疗,血液肿瘤患者定能在康复之路上稳步前行,重燃生活希望,拥抱健康未来。
(崔晓宁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肿瘤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