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实践中,静脉治疗已成为药物输注、营养支持、血液净化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核心手段。无论是普通外周留置针,还是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乃至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导管一旦置入体内,便与患者的血液循环直接相连。导管本身的材质、留置时间、维护质量以及患者自身因素,共同决定了静脉治疗的成败与安全。临床统计显示,约百分之七十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并非源于穿刺技术,而是发生在留置期间的日常维护环节。由此可见,导管维护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管理理念。本文将从导管选择、无菌操作、敷料管理、冲封管技术、并发症监测以及患者教育六个维度,系统阐述静脉治疗中导管维护的关键要点,以期为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可操作的科学指引。
一、导管选择:量体裁衣,先谋后动
静脉通路的选择应遵循“治疗需求、留置时长、药物性质、患者血管条件”四要素综合评估。短期静脉输液(少于七天)且药物刺激性较低者,可优先考虑外周静脉留置针;需持续输注高渗、强酸强碱或血管活性药物时,应及早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于肿瘤化疗、长期肠外营养或反复采血的患者,PICC或输液港能够显著降低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与感染风险。导管材质亦需关注,聚氨酯材质柔软、抗折性好,更适合长期留置;硅胶导管生物相容性佳,适用于高敏体质患者。选择完毕后,应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依据解剖标志或超声引导完成置管,确保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避免过浅导致药物外渗或过深诱发心律失常。
二、无菌操作:细节之处见真章
导管置入及维护过程中的任何一次消毒疏漏,都可能成为微生物入侵的门户。首先,手卫生是所有无菌措施的前提,无论是否佩戴无菌手套,操作前均应采用含醇类手消液进行外科手消毒,揉搓时间不少于二十秒。其次,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推荐使用浓度大于百分之零点五的氯己定乙醇溶液,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两遍,自然晾干后方可进针。导管接口、无针接头及三通阀在每次操作前后均需严格消毒,建议使用一次性含氯己定的消毒帽持续覆盖,避免二次污染。值得强调的是,无菌敷料的更换并非越频繁越安全,常规情况下透明敷料每七天更换一次即可,若出现渗血、潮湿或松脱则应立即更换;纱布敷料透气性佳但密封性稍逊,宜每四十八小时更换。更换敷料时应采用“无张力粘贴”技术,避免皮肤张力性损伤,同时记录导管刻度,确保导管未发生移位。
三、冲封管与正压技术:保持通畅的关键
导管堵塞是留置期间最常见的非感染性并发症,其根本原因在于血液或药物残留导致的管腔内血栓形成。冲管与封管的核心在于“及时、足量、正确”。冲管液首选一次性预充式生理盐水,每次用量应不少于导管及附加装置总容积的两倍;输注血液制品、脂肪乳或造影剂后,需立即冲管,防止脂质沉积或蛋白凝固。封管液的选择需结合导管类型与患者凝血状况:普通外周导管可采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中心静脉导管在无禁忌情况下,推荐每十二小时使用浓度为每毫升十单位的肝素盐水封管,可有效降低血栓性堵管率。操作时应采用“脉冲冲管、正压封管”技术:即推注过程中每推注零点五毫升停顿零点一秒,形成湍流以冲刷管壁;封管末端保留零点五毫升液体时夹闭小夹子,再退出注射器,确保管腔内始终保持正压,避免血液回流。
四、敷料与固定:稳定与安全并重
敷料不仅是物理屏障,更是观察窗口。透明敷料便于观察穿刺点及导管刻度,但透气性有限;纱布敷料吸湿性强,适合渗血渗液较多者。无论何种敷料,固定原则均为“稳固不压、透气不松”。关节部位可采用“Ω”形胶布或网状弹力绷带加强固定,但须每日检查肢体末梢循环,防止因包扎过紧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对于意识障碍、躁动或儿科患者,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加宽弹力绷带或专用固定夹板,但应避免完全限制关节活动,以防肢体僵硬及血流淤滞。需要强调的是,导管固定后应在醒目位置标注置管日期、导管类型及刻度,便于交接班时快速识别。
五、并发症监测:早期识别与分级处置
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寒战或血压下降时,应高度警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处理步骤包括:立即采血培养两套(一套经导管,一套经外周静脉),随后拔除导管并剪取尖端五厘米送微生物室半定量培养;在培养结果回报前,经验性给予覆盖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必要时联合抗阴性菌药物。
2. 静脉血栓
患肢突发肿胀、皮温升高、颜色暗红,伴或不伴疼痛,应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一旦确诊,无禁忌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疗程至少三个月;导管若已失去治疗意义,应尽早拔除,避免血栓蔓延。
3. 导管堵塞
表现为输液速度减慢或完全停止,回抽无回血。首先应排除导管夹闭、折曲或体位压迫。若为血栓性堵塞,可尝试使用每毫升五千至一万单位的尿激酶溶栓,留置三十至六十分钟后回抽,必要时重复一次;若为药物沉淀,如钙剂与碳酸氢钠混合所致,可使用百分之零点一浓度的盐酸或百分之七十五乙醇进行特异性溶解。切忌强行推注,以免导管破裂或栓子脱落。
4. 导管脱出与断裂
导管脱出多因固定不牢或外力牵拉所致。若脱出长度小于五厘米且尖端仍在血管内,可在无菌条件下重新固定并拍摄胸片确认位置;若完全脱出,立即压迫止血并评估是否需要重新置管。导管断裂极为罕见,一旦发生应立即在断裂近心端扎止血带,防止断端进入心脏,随后行介入取出。
六、患者教育:把专业延伸到院外
静脉治疗的终点并非拔管,而是患者掌握自我管理能力。医护人员应在置管当日即开始健康教育,内容涵盖日常观察要点、紧急情况处理及生活方式调整。患者每日应自查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疼痛,触摸导管走向是否出现条索状硬结;若出现体温升高、寒战或导管渗漏,应立即返院。居家期间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淋浴前可使用防水敷料或保鲜膜包裹,避免长时间浸泡。置管侧肢体可进行日常活动及轻度握拳运动,但应避免提举五公斤以上重物、剧烈甩臂或长时间下垂。对于需长期留置PICC或输液港的肿瘤患者,建议建立“血管档案”,详细记录导管型号、置入日期、维护周期及曾发生的并发症,以便后续治疗团队快速评估与决策。
七、总结
静脉治疗的安全与疗效,始于精准的导管选择,成于严谨的日常维护。每一次规范的冲封管、每一次细致的敷料更换、每一次耐心的健康教育,都是在为患者构筑一道隐形的安全屏障。医护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精练技术,将无菌观念与循证思维融入每一次操作;患者及家属则应主动参与、认真观察,成为自我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唯有医患携手,方能让导管在静脉中静静流淌生命之液,而非成为并发症的源头。静脉治疗之道,贵在用心,重在细节,成于坚持。
(崔宁 郸城县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