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且最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其本质为静脉壁的炎性反应,可由机械、化学、感染或血栓等多重因素引起。若处理不当,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本文将从病因学、预防策略、早期识别、分级处理及居家护理五个维度,系统阐述静脉炎的科学防治路径,供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参考。
一、病因与高危因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 机械性损伤
反复穿刺、导管摩擦、固定不牢或肢体过度活动均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导管材质越硬、留置时间越长,损伤风险越高。
2. 化学性刺激
高渗液体(甘露醇、脂肪乳)、强酸强碱药物(万古霉素、氯化钾)、化疗药物(阿霉素、顺铂)等可直接腐蚀血管内膜,导致化学性静脉炎。
3. 感染性因素
穿刺或维护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敷料潮湿污染、导管接口消毒不彻底,均可使病原微生物沿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细菌性静脉炎。
4. 血液淤滞与高凝状态
长期卧床、肢体固定、恶性肿瘤、妊娠或遗传性易栓症均可使血流速度减慢,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进而引发血栓性静脉炎。
二、预防策略:关口前移,重在细节
1. 静脉通路规划
治疗周期≤7天:优选上肢背侧或前臂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左右交替使用。
治疗周期>7天或需输注刺激性药物:建议置入PICC、CVC或输液港,将药物直接送达中心静脉,迅速稀释,降低外周血管损伤。
避开关节、已有硬结、曲张或感染区域;下肢静脉因血流缓慢、瓣膜丰富,非必要不选用。
2. 规范穿刺与固定
“一针见血”是减少机械损伤的核心。穿刺前30分钟局部温热敷可扩张血管,提高成功率。
采用透明敷料加“无缝隙”固定法,导管与皮肤之间无张力,避免牵拉滑动。
关节部位辅以自粘绷带或夹板,但须预留活动余量,防止长期制动导致血流淤滞。
3. 药物与液体管理
刺激性药物须充分稀释,渗透压>900 mOsm/L或pH<5、>9的药物应通过中心静脉输注。
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0.2 μm或1.2 μm)可有效截留微粒,减少内膜损伤。
输液速度遵循“先慢后快”原则:初始10–15滴/分,5分钟后无不适再调至目标速度。化疗药物建议使用电子输注泵精准控制。
4. 导管维护
每日评估必要性,无治疗需求即刻拔管。外周留置针建议72–96小时内更换穿刺部位。
冲管与封管采用“脉冲冲管+正压封管”技术,防止血液回流形成血栓。
敷料潮湿、松动或污染时立即更换;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为首选皮肤消毒剂,自然待干时间不少于30秒。
5. 患者教育
输液侧肢体可做轻度握拳、腕部屈伸运动,促进血流;避免提重物、测血压或长时间下垂。
每日饮水1500–2000 ml,戒烟限酒,控制血糖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
教会患者识别早期征象:局部发红、发硬、条索状肿痛、皮温升高或滴速变慢,出现异常立即呼叫。
三、早期识别与分级:用标准说话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将静脉炎分为0–Ⅳ级:
0级:无临床症状。
Ⅰ级:穿刺点发红,伴或不伴疼痛。
Ⅱ级:Ⅰ级+红肿、硬结。
Ⅲ级:Ⅱ级+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2.5 cm。
Ⅳ级:Ⅲ级+脓性渗出或水疱。
每日巡视时,护士应在输液卡上记录分级,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四、分级处理:循序渐进,科学应对
1. 机械性或化学性静脉炎
(1)立即拔除留置针,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促进静脉回流。
(2)24小时内采用冷敷(冰袋裹毛巾,每次15–20分钟),减轻渗出与疼痛;24小时后改为40℃左右湿热敷或50%硫酸镁湿敷,每日2–3次。
(3)外用药膏: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喜辽妥)、肝素钠软膏或地塞米松软膏,沿红肿走向轻柔按摩,每日2次。
(4)物理治疗:红外线、氦氖激光或超声药物透入可改善循环,加速炎症吸收。
2. 细菌性静脉炎
(1)立即拔管并剪取导管尖端5 cm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局部出现脓液时,先行外科清创,再覆盖水胶体或含银敷料。
(3)经验性抗生素首选覆盖革兰阳性菌的氯唑西林或万古霉素;培养结果回报后调整方案。疗程一般7–10天,或至炎症完全消退后48小时停药。
3. 血栓性静脉炎
(1)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明确血栓范围及是否累及深静脉。
(2)如无出血禁忌,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口服利伐沙班抗凝,疗程4–6周。
(3)禁忌局部揉搓及热敷,以防血栓脱落致肺栓塞。
(4)患肢抬高制动,每日测量腿围,观察呼吸困难、胸痛等肺栓塞征兆。
4. 何时必须就医
红肿范围在24小时内迅速扩大或越过关节。
体温>38℃、寒战,或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
患肢明显肿胀、发绀或功能障碍。
突发胸痛、呼吸困难,警惕肺栓塞。
五、居家护理与康复:把专业延续到家
1. 拔除导管后24小时内穿刺点避免淋水;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及负重。
2. 每日自检:沿原静脉走向触摸是否再次出现硬结、压痛;观察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
3. 弹力袜的使用:对既往有静脉曲张或血栓史者,白天穿戴15–20 mmHg医用弹力袜,夜间脱下并抬高肢体。
4. 饮食调理:增加富含维生素C(柑橘、猕猴桃)、优质蛋白(鱼、蛋清)及ω-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油)的摄入,促进血管内皮修复。
5. 长期化疗或营养支持患者,建议建立“血管档案”,拍照记录穿刺部位及留置时间,便于下次入院时快速选择合适静脉。
六、常见误区澄清
1. “热敷一定好”
血栓性静脉炎急性期热敷可致血栓脱落,应冷敷并制动;化学性静脉炎早期亦可先冷敷,24小时后再热敷。
2. “输液港或PICC就不会得静脉炎”
中心静脉导管虽减少外周血管刺激,但若维护不当仍可发生导管相关血栓或感染,必须每周冲封管并更换敷料。
3. “静脉炎好了可以马上在原部位重新穿刺”
炎症后血管内膜修复需2–4周,建议至少间隔1个月后再评估同一条血管。
七、总结
静脉炎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医护人员精湛的技术与严谨的流程,也离不开患者的主动配合与自我管理。通过规范的置管前评估、无菌操作、合理用药、动态观察及分级处理,可将静脉炎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即使是居家患者,只要掌握科学的护理要点,亦能有效阻断炎症进展,守护血管健康。让我们携手努力,使每一次静脉治疗都成为安全、舒适、高效的过程。
(崔宁 郸城县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