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然而它并非简单的“扎一针、挂一瓶”那样简单。从评估、准备到实施、观察,再到拔针后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专业细节。忽视任何一点,轻则延长疗程、增加痛苦,重则引发严重并发症。本文面向患者及家属,也供基层医护人员复习,系统梳理静脉输液过程中易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以期共同提高安全水平。
一、输液前的评估与沟通
1. 全面评估用药指征
输液并非“好得快”的代名词。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注,是世界卫生组织一贯倡导的用药原则。医生在下达输液医嘱前,应明确感染严重度、血容量状态、药物理化性质及患者吞咽功能,避免“一刀切”。
2. 了解既往史与过敏史
青霉素、头孢、碘造影剂等常见致敏药物一旦进入静脉,可能在数分钟内诱发过敏性休克。患者及家属要主动告知既往任何“打吊针”后出现皮疹、心悸、气促等异常反应的经历。医护人员则需再次核对病历首页、腕带及口头信息,避免同名同姓或方言发音导致的误差。
3. 血管条件评估
老年人、长期化疗、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常存在血管弹性差、管腔狭窄等问题。穿刺前30分钟局部温敷或轻轻拍打,可促进血管扩张。若预计疗程超过7天或需输注高渗、高刺激药物,可提前与医生讨论留置针或中心静脉导管的可行性,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与损伤。
二、输液工具与药品的准备
1. 输液器的选择
普通输液器适用于晶体液、多数抗生素;精密过滤输液器则适用于中药制剂、脂肪乳、甘露醇等微粒要求严格的药物;输血专用器可防止红细胞破裂。护士在打开包装前应核对失效期、密封完整性及“一次性使用”标识,任何破损或过期均应丢弃。
2. 药品检查三步骤
一看:药液是否澄清、有无絮状物或变色;二摇:轻轻颠倒3次观察是否产生大量气泡或沉淀;三对光:逆光查看瓶身、袋壁是否有裂纹、渗漏。若发现问题,立即停止使用并封存送检。
3. 配伍禁忌
维生素C与碱性药物、头孢曲松与含钙溶液、奥美拉唑与多数抗生素等均存在理化配伍禁忌。若需序贯输注,应使用生理盐水冲管或更换输液器。医护人员应熟记常用配伍表,患者也可主动询问“两瓶药之间会不会打架”。
三、穿刺与固定细节
1. 皮肤消毒范围
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不小于8厘米,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两遍,待其自然干燥。碘伏作用时间约1分钟,乙醇类则需30秒。切忌用手扇风加速干燥,以免再次污染。
2. 穿刺角度与进针速度
成人浅表静脉进针角度以15至30度为宜,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平行送入2毫米,确保软管完全进入血管腔。过深易穿透血管后壁,过浅可能导致软管部分外露,增加渗漏风险。
3. 固定方法
使用透明敷料可直观观察穿刺点,但边缘需无张力粘贴,避免形成“杠杆点”导致导管滑脱。关节部位可用“Ω”形胶布或自粘绷带加强固定,同时预留一定活动度,防止因肢体屈伸牵拉导管。
四、输液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
1. 滴速控制
一般成人40至60滴每分钟,儿童20至40滴,心衰、肾功能不全或老年患者需进一步减慢。某些药物如甘露醇需快速滴注,而钾剂、万古霉素则应慢滴。患者切勿自行调节滚轮,若感心悸、头晕应立即呼叫。
2. 巡视重点
护士至少每小时巡视一次,查看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沿静脉走向是否出现条索状硬结;患者是否主诉疼痛、发凉。夜间巡视时可借助手电筒斜照,更易发现早期渗漏。
3. 特殊药物监护
输注硝普钠、硝酸甘油时需避光,使用棕色输液袋与避光延长管。胺碘酮易引起静脉炎,建议使用中心静脉通路或至少每12小时更换穿刺部位。胰岛素静滴时须单独一路,严禁与其他药物混合。
五、不良反应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1. 过敏反应
多发生于输液开始后5至30分钟,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继而胸闷、气促、血压下降。此时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静脉通路,更换生理盐水快速滴注,同时呼叫医生准备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抢救药物。
2. 静脉炎
局部红、肿、热、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应抬高患肢,外敷50%硫酸镁或水胶体敷料,必要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若合并发热或脓性分泌物,需做血培养并考虑拔管。
3. 循环负荷过重
老年人或心功能不全患者输入过多、过快液体后可能出现咳嗽、粉红色泡沫痰、血压升高。应立即减慢滴速,取端坐位,双腿下垂,遵医嘱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
六、拔针与后续处理
1. 正确拔针
先关闭调节器,再揭除固定敷料。用无菌干棉球轻压穿刺点上方血管,迅速沿血管方向平行拔出针头,继续按压3至5分钟。抗凝治疗患者需延长至10分钟,避免揉搓,防止皮下淤血。
2. 医疗废物处置
针头即刻投入利器盒,输液器剪断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患者切勿将带血棉签随意丢弃,以免刺伤他人或污染环境。
3. 居家观察
拔针后24小时内穿刺点勿浸水,若出现持续渗血、跳痛或条索状红肿,应及时返院就诊。
七、心理与人文关怀
1. 缓解紧张情绪
儿童可让家属陪同,使用“吹泡泡”“数数”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老年人则需耐心解释每一步操作,减少因陌生带来的焦虑。
2. 尊重隐私
穿刺时拉好围帘,避免多人围观。冬季注意保暖,提前加热液体至接近体温,可显著减少寒战及血管痉挛。
3. 信息透明
护士在更换液体时应口头告知药物名称、作用及可能不适反应,让患者“心中有数”。若出现延迟输液、暂停检查等情况,及时说明原因,避免误解。
八、常见误区澄清
1. “输液通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脂质与纤维组织构成,任何输液都无法溶解。定期“冲血管”不仅无益,反而增加心脏负荷及过敏风险。
2. “快滴好得快”
药物疗效取决于血药浓度曲线,盲目提速可能导致峰浓度过高引发毒性反应,如万古霉素红人综合征、克林霉素神经肌肉阻滞。
3. “留置针可随意活动”
即使使用留置针,肢体也应避免提重物、剧烈甩动,防止软管移位或断裂。淋浴时可用保鲜膜包裹,保持敷料干燥。
九、总结
静脉输液是一项看似常规却处处见真章的技术。患者及家属了解上述细节,能与医护人员形成有效互动,共同构建安全防线;医护人员则需不断精进操作、更新知识,把每一次输液都视为一次严谨的小手术。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一把“双刃剑”最大程度发挥疗效,同时将风险降至最低。
(崔宁 郸城县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