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的小肚肚突然“闹情绪”,频繁腹泻时,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在众多导致宝宝腹泻的病因中,轮状病毒肠炎和细菌性痢疾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它们的症状相似,都会出现腹泻、呕吐等表现,很容易混淆。但其实,通过大便常规检查,我们就能找到分辨这两种病症的关键线索。接下来,就带家长们了解其中的奥秘。
了解轮状病毒肠炎和细菌性痢疾
轮状病毒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婴幼儿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好发于秋冬季节,因此也被称为“秋季腹泻”。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感染轮状病毒后,宝宝通常会出现发热、呕吐,随后很快出现腹泻症状。腹泻的特点是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10余次甚至更多,大便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量较多。由于大量腹泻和呕吐,宝宝很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为多见。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和手,经口感染。宝宝感染痢疾杆菌后,起病急,常有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与轮状病毒肠炎不同的是,细菌性痢疾的腹泻特点为大便次数频繁,但每次量不多,里急后重感明显(即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大便多为黏液脓血便,有明显的腥臭味。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严重后果。
大便常规检查:分辨的关键
大便常规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最常用、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之一,对于分辨轮状病毒肠炎和细菌性痢疾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大便常规检查时,医生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指标。
外观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大便外观多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质地均匀,无脓血。这是因为轮状病毒主要侵袭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小肠吸收功能障碍,大量肠液无法被吸收而排出体外,形成水样便。而细菌性痢疾患儿的大便外观则呈现黏液脓血便,大便中混有明显的黏液和脓血,这是由于痢疾杆菌侵入肠道黏膜,引起黏膜炎症、坏死和出血,从而出现黏液和脓血。
显微镜检查
在显微镜下观察大便样本,是分辨两种疾病的核心环节。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大便镜检通常可见少量白细胞,一般每高倍视野不超过10个,无红细胞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这是因为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引起小肠的功能性改变,对肠道黏膜的损伤相对较轻,炎症反应不剧烈。而细菌性痢疾患儿的大便镜检则可见大量白细胞,每高倍视野白细胞数量常超过15个,甚至满视野,同时还可见较多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量白细胞的出现,是肠道黏膜受到痢疾杆菌侵袭后发生炎症反应的表现;红细胞的出现则是因为肠道黏膜出血;吞噬细胞的存在进一步提示肠道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
其他检查
除了大便常规检查的基本项目外,有时还会进行一些特殊检查来辅助诊断。例如,对于疑似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可以通过检测大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来明确是否为轮状病毒感染。而对于细菌性痢疾,大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的重要方法,通过培养可以确定痢疾杆菌的具体类型,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与护理
明确诊断后,针对轮状病毒肠炎和细菌性痢疾,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轮状病毒肠炎属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治疗原则是预防和纠正脱水、调整饮食、加强护理,等待疾病自愈。家长可以给宝宝口服补液盐,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饮食上,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而细菌性痢疾需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杀灭痢疾杆菌,控制感染。同时,同样要注意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保证宝宝的营养摄入。
在护理方面,无论是哪种腹泻,都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尿布疹的发生;宝宝使用的餐具、玩具等要定期消毒,避免重复感染。此外,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尿量、体温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宝宝腹泻虽然常见,但轮状病毒肠炎和细菌性痢疾的正确分辨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大便常规检查就像一把“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准确诊断的大门。家长们了解这些知识后,在面对宝宝腹泻时就能更加从容,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让宝宝早日恢复健康。
以上科普介绍了两种病症的分辨与应对。若你对文中内容有疑问,或还想了解更多宝宝腹泻相关知识,欢迎随时和我说。
(卢志华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