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身体不适,常常被人们与腰椎间盘突出(简称“腰突”)划等号。然而,腰痛并不等同于腰椎间盘突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旨在澄清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的五大常见误区,并提供科学的应对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一健康问题。
误区一:腰痛就是腰椎间盘突出
真相:腰痛是一个广泛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腰肌劳损、腰椎骨折、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等。腰椎间盘突出只是腰痛众多可能原因之一,它指的是腰椎间盘(位于腰椎椎体之间的软骨结构)因退行性变、外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导致其外层纤维环破裂,内部髓核向外突出,压迫或刺激相邻的神经根,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因此,不能仅凭腰痛就断定患有腰椎间盘突出。
误区二:腰椎间盘突出一定会导致严重疼痛
真相:并非所有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都会经历剧烈疼痛。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腰部不适或下肢麻木感,而有的患者则可能遭受严重的坐骨神经痛,甚至影响日常生活。此外,部分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在没有任何明显症状的情况下被发现,这被称为“无症状性腰椎间盘突出”。
误区三:一旦确诊,就必须手术治疗
真相: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一种选择,但并非首选或唯一方法。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有效缓解,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牵引、针灸和按摩等。只有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者患者症状严重到影响生活质量,且影像学检查显示有明显的神经受压时,才会考虑手术治疗。
误区四:腰椎间盘突出无法预防
真相: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与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等不可控因素有关,但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病风险。预防措施包括:
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弯腰驼背。
加强核心肌群锻炼:如平板支撑、桥式挺臀等,增强腰椎稳定性。
合理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担。
避免过度用力:在搬运重物时,采取正确的姿势,尽量使用腿部力量而非腰部。
定期进行腰部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久坐不动的工作者,应定期进行腰部检查。
误区五:一旦突出,就无法复原
真相:虽然突出的腰椎间盘难以完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但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在某些情况下,如突出的髓核因自然过程或治疗干预而部分回纳,患者的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症状和增强腰椎的整体健康,可以有效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科学应对腰椎间盘突出
及时就医:出现腰痛等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医生的诊断,明确病因。
个性化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的调整:改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减少腰椎负担。
心理支持: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带来长期的不适和困扰,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保持良好的心态。
定期复查:即使症状缓解,也应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总之,腰痛不等于腰椎间盘突出,面对这一健康问题,我们需要保持理性认识,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增强健康意识,积极预防,是减少腰椎间盘突出发病风险的关键。
(刘闯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 脊柱骨关节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