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为多种皮肤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紫外线辐射增强、汗液排泄不畅、蚊虫活动频繁以及微生物繁殖加速,共同导致了痱子、夏季皮炎、日晒伤、虫咬性皮炎、真菌感染等皮肤问题的高发
本文将从常见夏季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典型症状、预防措施及科学治疗方向展开科普,帮助公众做好夏季皮肤健康管理
一、高温湿热引发的皮肤病
1.痱子
病因与症状:痱子由汗腺导管阻塞引发,分为白痱(透明小水疱)、红痱(密集红色丘疹)和脓痱(伴脓疱)。好发于颈部、腋窝等褶皱部位,可能伴有瘙痒或灼热感
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通风,空调温度控制在22-26℃。
.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出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拭,避免用冷水直接冲洗。
治疗建议:
.轻症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痱子粉收敛止痒。
.脓痱需外用抗菌药膏(如莫匹罗星),必要时口服抗生素。
2.夏季皮炎
病因与症状:高温导致汗液潴留刺激皮肤,表现为躯干、四肢对称性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搔抓后易继发感染。
预防措施:
避免长时间处于30℃以上环境,勤用温水沐浴。
.保持皮肤干燥,浴后扑撒爽身粉或使用清凉止痒喷雾。
治疗建议:
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霜(如丁酸氢化可的松)缓解炎症。
.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控制瘙痒。
二、日光相关的皮肤病
1.日晒伤(日光性皮炎)
病因与症状:紫外线过度照射引发皮肤急性光毒性反应,分为一度(红斑、肿胀)和二度(水疱、疼痛),严重者伴发热、头痛。
预防措施:
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紫外线高峰期外出。
.选择SPF30以上广谱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
.物理遮挡(遮阳伞、宽檐帽)与化学防晒结合。
治疗建议:
.冷敷缓解灼热感,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复方黄柏液湿敷。
.水疱破溃需局部使用抗菌药膏预防感染。
2.光敏性皮炎
病因与症状:紫外线过敏或摄入光敏性食物(如灰菜、泥螺)后,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甚至全身症状。
预防核心:
筛查并避免接触光敏性药物(如四环素类)及食物.增强皮肤耐光性,逐步增加日晒时长以诱导耐受
三、虫咬与微生物感染类皮肤病
1.丘疹性荨麻疹(虫咬皮炎)
病因与症状:蚊虫叮咬后释放毒素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红色风团、顶端水疱,瘙痒显著,易反复发作
预防措施:
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裤,喷洒含避蚊胺的驱蚊剂。
居家安装纱窗,定期清理积水减少蚊虫滋生。
治疗建议:
外涂薄荷霜或糖皮质激素药膏(如糠酸莫米松)。
.合并感染时联用抗生素软膏(如夫西地酸)。
2.真菌与细菌感染
常见类型:
足癣/股癣:表现为脱屑、糜烂或环状红斑,夏季复发率高。
脓疱疮: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水疱、脓疱,多见于儿童。
防治要点:
.保持足部干燥,鞋袜每日更换并用沸水烫洗。
外用抗真菌药(如特比萘芬乳膏),顽固病例需口服伊曲康唑。
细菌感染首选莫匹罗星软膏,严重者系统使用抗生素。
四、综合预防与治疗原则
1.环境与行为干预
通风降温:使用空调、风扇降低室内温湿度,避免汗液长期滞留。
清洁管理:每日温水沐浴,避免碱性肥皂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
2.饮食与免疫调节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柑橘、番茄),减少辛辣食物摄入。
.过敏体质者可通过益生菌补充调节免疫,降低皮炎复发风险。
3.科学用药指南
.激素类药物:面部及薄嫩部位避免长期使用强效激素,防止皮肤萎缩。
.中药辅助:荆防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缓解湿热型皮炎。
结语
夏季皮肤病虽种类繁多,但通过科学防护(如防晒、防虫、控温)和及时干预(合理用药、避免搔抓),多数可有效控制。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合并全身反应,需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健康肌肤的守
护,离不开对季节特性的认知与主动管理。
(李旭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