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痣”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2025-04-22 20: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引言

痣是皮肤常见的良性色素性病变,几乎人人都有。多数痣无需处理,但部分因位置特殊、形态异常或存在恶变风险需医学干预。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科学识别痣的类型、掌握处理原则是预防恶变的关键。本文结合最新医学指南,系统解析痣的分类、处理策略及风险防控要点。

一、痣的分类与特征

1.色素痣

由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占临床病例的90%以上,进一步分为:

.交界痣: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表面平坦或微隆起,呈深褐色或黑色,边界清晰。常见于手掌、足底、生殖器等易摩擦部位,恶变风险较高。

.皮内痣:真皮层内黑色素细胞增生,呈半球形凸起,表面光滑,常伴毛发。多见于头颈部,恶变概率极低。

.混合痣:兼具交界痣与皮内痣特征,隆起于皮肤,颜色不均。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向皮内痣转化,需警惕摩擦或外伤刺激下的恶变风险。

2.特殊类型痣

 先天性巨痣:出生时直径超过20mm,恶变率约5%-10%,建议青春期前手术切除。 

 蓝痣:真皮深层黑色素细胞聚集,呈蓝灰色结节,好发于四肢,部分病例可能进展为恶性蓝。 

 晕痣:中央为色素痣,周围环绕色素脱失白晕,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通常无需治疗。 

二、必须处理的五类痣

1.高危部位痣

 易摩擦区域:手掌、足底、腋窝、腰带区等反复受摩擦或压迫的痣,长期刺激可能诱发恶变。

 长期暴露部位:头颈部、手臂等紫外线照射区域,紫外线可破坏DNA,增加恶黑风险。

2.形态异常痣

符合“ABCDE法则”的痣需尽早就医:

.不对称性(Asymmetry):一侧隆起或边缘分叶

.边界模糊(Border irregularity):呈锯齿状或毛刺样改变

.颜色不均(Color variegation):混杂黑、蓝、红或白色斑块

.直径>6mm(Diameter):或短期内快速增大

.进展性改变(Evolution):破溃、渗液、卫星灶等

3.症状性痣

伴随瘙痒、疼痛、出血或附近淋巴结肿大的痣,常提示炎症或恶变可。

三、科学处理方法

1.手术切除

.适应症:直径>5mm、形态可疑、摩擦部位或激光治疗复发的痣。

.优势:彻底切除病灶并送病理检查,明确良恶性;美容缝合可减少瘢痕。

 术后管理:定期复查,尤其对病理提示“非典型增生”的病例。

2.激光治疗

.适用类型:直径<3mm、浅表、颜色均一的交界痣或混合痣。

.风险提示:深部痣易残留细胞导致复发,反复治疗可能刺激恶变。

3.冷冻治疗

.原理:液氮低温破坏痣细胞,适用于浅表小痣。

.局限性:可能引起色素沉着或脱失,复发率较高。

4.绝对禁忌

 非正规操作:药水点痣、美容院激光等可能损伤真皮,掩盖恶变征象,临床统计显示15%恶黑患者有自行祛痣史。

四、预防与日常管理

1.防晒与防护

 使用SPF30+广谱防晒霜,配合遮阳帽、防晒衣减少紫外线暴露。

 足底痣穿软底鞋,腋窝痣选择无接缝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2.自查与监测

.每月自查:全身痣拍照记录,对比ABCDE变化。

 高危人群:家族恶黑病史、多发痣者,建议每年皮肤镜检查。

3.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C(柑橘、番茄)及抗氧化剂(蓝莓、坚果)的食物,降低炎症反应。

 避免刺激:勿搔抓、挤压痣,足癣等感染需及时治疗。

五、治疗后的护理要点

1.创面管理

.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预防感染。

.结痂期勿强行撕脱,减少瘢痕形成。

2.防晒与复诊

.愈合后3个月内严格防晒,防止色素沉着。

.术后1个月、6个月复诊,观察有无复发或新发病灶。

结语

痣的处理需平衡健康风险与美容需求。对于高危痣,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恶黑风险;而对普通痣,科学管理远胜于盲目祛除。记住:一颗被忽视的恶黑可能致命,而一颗规范切除的痣可能救人一命。健康皮肤,从理性识痣开始。

(李旭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