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痣是皮肤常见的良性色素性病变,几乎人人都有。多数痣无需处理,但部分因位置特殊、形态异常或存在恶变风险需医学干预。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科学识别痣的类型、掌握处理原则是预防恶变的关键。本文结合最新医学指南,系统解析痣的分类、处理策略及风险防控要点。
一、痣的分类与特征
1.色素痣
由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占临床病例的90%以上,进一步分为:
.交界痣: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表面平坦或微隆起,呈深褐色或黑色,边界清晰。常见于手掌、足底、生殖器等易摩擦部位,恶变风险较高。
.皮内痣:真皮层内黑色素细胞增生,呈半球形凸起,表面光滑,常伴毛发。多见于头颈部,恶变概率极低。
.混合痣:兼具交界痣与皮内痣特征,隆起于皮肤,颜色不均。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向皮内痣转化,需警惕摩擦或外伤刺激下的恶变风险。
2.特殊类型痣
先天性巨痣:出生时直径超过20mm,恶变率约5%-10%,建议青春期前手术切除。
蓝痣:真皮深层黑色素细胞聚集,呈蓝灰色结节,好发于四肢,部分病例可能进展为恶性蓝。
晕痣:中央为色素痣,周围环绕色素脱失白晕,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通常无需治疗。
二、必须处理的五类痣
1.高危部位痣
易摩擦区域:手掌、足底、腋窝、腰带区等反复受摩擦或压迫的痣,长期刺激可能诱发恶变。
长期暴露部位:头颈部、手臂等紫外线照射区域,紫外线可破坏DNA,增加恶黑风险。
2.形态异常痣
符合“ABCDE法则”的痣需尽早就医:
.不对称性(Asymmetry):一侧隆起或边缘分叶
.边界模糊(Border irregularity):呈锯齿状或毛刺样改变
.颜色不均(Color variegation):混杂黑、蓝、红或白色斑块
.直径>6mm(Diameter):或短期内快速增大
.进展性改变(Evolution):破溃、渗液、卫星灶等
3.症状性痣
伴随瘙痒、疼痛、出血或附近淋巴结肿大的痣,常提示炎症或恶变可。
三、科学处理方法
1.手术切除
.适应症:直径>5mm、形态可疑、摩擦部位或激光治疗复发的痣。
.优势:彻底切除病灶并送病理检查,明确良恶性;美容缝合可减少瘢痕。
术后管理:定期复查,尤其对病理提示“非典型增生”的病例。
2.激光治疗
.适用类型:直径<3mm、浅表、颜色均一的交界痣或混合痣。
.风险提示:深部痣易残留细胞导致复发,反复治疗可能刺激恶变。
3.冷冻治疗
.原理:液氮低温破坏痣细胞,适用于浅表小痣。
.局限性:可能引起色素沉着或脱失,复发率较高。
4.绝对禁忌
非正规操作:药水点痣、美容院激光等可能损伤真皮,掩盖恶变征象,临床统计显示15%恶黑患者有自行祛痣史。
四、预防与日常管理
1.防晒与防护
使用SPF30+广谱防晒霜,配合遮阳帽、防晒衣减少紫外线暴露。
足底痣穿软底鞋,腋窝痣选择无接缝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2.自查与监测
.每月自查:全身痣拍照记录,对比ABCDE变化。
高危人群:家族恶黑病史、多发痣者,建议每年皮肤镜检查。
3.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C(柑橘、番茄)及抗氧化剂(蓝莓、坚果)的食物,降低炎症反应。
避免刺激:勿搔抓、挤压痣,足癣等感染需及时治疗。
五、治疗后的护理要点
1.创面管理
.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预防感染。
.结痂期勿强行撕脱,减少瘢痕形成。
2.防晒与复诊
.愈合后3个月内严格防晒,防止色素沉着。
.术后1个月、6个月复诊,观察有无复发或新发病灶。
结语
痣的处理需平衡健康风险与美容需求。对于高危痣,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恶黑风险;而对普通痣,科学管理远胜于盲目祛除。记住:一颗被忽视的恶黑可能致命,而一颗规范切除的痣可能救人一命。健康皮肤,从理性识痣开始。
(李旭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