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痣的形成与分类
我们体表的痣,其实是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从外观上看,有的痣平平的,颜色均匀,和周围皮肤界限清晰;有的痣可能微微隆起,颜色深浅不一,甚至还有长毛的情况。从医学专业角度,痣主要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和混合痣这三种类型。交界痣通常比较扁平,颜色较深,一般出现在皮肤表皮和真皮的交界处;皮内痣则相对隆起,颜色较浅,位于真皮层内;混合痣就兼具了交界痣和皮内痣的一些特点,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
二、判断是否需要切除的因素
1. 形态变化: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指标。如果一颗痣原本形状规则,突然变得边缘参差不齐,或者原本圆润的轮廓出现了锯齿状的改变,那就需要警惕了。例如,一颗圆形的痣,开始出现某个部位凹陷或凸起,好像被“咬了一口”,这可能是不好的征兆。还有颜色方面,如果痣的颜色变得不均匀,出现了黑色、棕色、红色夹杂的情况,或者颜色突然加深,也可能提示痣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2. 大小变化:一般来说,直径小于 6 毫米的痣相对安全,但如果痣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大,比如原本只有芝麻大小,几个月内长到了绿豆甚至黄豆大小,这就需要引起关注了。不过,这里的大小变化要排除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女性怀孕期间,由于身体激素水平变化,有的痣可能会生理性地增大,但这种情况通常在产后会有所恢复。
3. 症状表现:如果痣没有任何感觉,一般来说问题不大。但要是痣开始出现瘙痒、疼痛,甚至破溃、出血,或者周围的皮肤变得红肿,那就不正常了。比如,有些人会觉得痣的部位像有小虫子在爬,忍不住想去抓挠,或者不小心碰到痣就会疼,这些症状都可能意味着痣发生了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
4. 部位特殊性:痣长在身体不同部位,风险程度也有所不同。像长在容易摩擦的部位,比如手掌、足底、颈部、腰部系腰带的地方、腋窝、腹股沟等,因为经常受到摩擦刺激,恶变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足底的痣,每天走路都会受到挤压和摩擦,长期下来,痣细胞可能会受到损伤,进而发生恶变。另外,长在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的痣,如果影响美观,或者患者对其存在心理顾虑,也可以考虑切除,但这更多是出于美容或心理需求,而非完全基于恶变风险。
三、切除手术的相关知识
1. 手术方式:目前常见的切除痣的手术方式是局部切除。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先对痣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注射局部麻醉药,待麻醉起效后,用手术刀沿着痣的边缘将其完整切除,切除的范围通常会比痣本身稍大一些,以确保将可能存在病变的组织全部去除。对于一些较小的痣,手术切口也会相对较小,术后愈合较快,留下的疤痕也不明显;而对于较大的痣,可能需要进行分层缝合,以减少术后疤痕的形成。
2.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对于伤口的愈合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在伤口愈合前,不要随意揭开伤口上的纱布或敷料,如果不小心弄湿了,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更换。其次,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换药,一般术后前几天每天或隔天换药一次,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异常情况。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以及海鲜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伤口,影响愈合。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伤口部位的张力,促进伤口愈合。一般来说,头面部的伤口愈合较快,大约 5 - 7 天可以拆线;躯干部位的伤口可能需要 7 - 10 天;四肢部位的伤口愈合相对较慢,可能需要 10 - 14 天,但具体拆线时间还需根据伤口的实际愈合情况由医生决定。
四、无需切除的痣的日常观察
对于那些不需要手术切除的痣,我们也要做好日常观察。可以每个月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月初,对着镜子仔细检查痣的情况,看看它的大小、形状、颜色是否有变化,有没有出现新的症状。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对痣的摩擦和刺激。比如,穿宽松舒适的衣服,避免领口、袖口等部位的痣受到摩擦;如果痣长在手部,在做家务、劳动时要注意佩戴手套保护;如果是脸上的痣,在使用化妆品时要避免用力涂抹、揉搓痣的部位。
体表的痣大多数都是良性的,不需要手术切除,但我们要学会正确判断痣的变化情况,对于那些有恶变风险的痣,要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手术切除,并且做好术后护理。而对于那些无需切除的痣,也要做好日常的观察和保护,这样才能让我们安心地与这些体表的“小印记”和平共处,守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李青峰 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 普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