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作为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显著下降,易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科学的日常护理是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一、感染防控:筑牢免疫屏障
白血病患者因白细胞功能异常,感染风险较常人高出数倍。需从环境、个人卫生、社交隔离三方面建立防护体系:
环境管理: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地面、家具表面;床单、被套每周更换,避免使用羽绒、毛绒制品以减少尘螨滋生。
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归来需用流动水洗手;每日早晚刷牙,使用软毛牙刷,餐后漱口;避免挖鼻孔、拔鼻毛等损伤黏膜的行为。
社交隔离:感冒高发季节减少外出,如需就医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接触发热、咳嗽人群;如家庭成员有感染症状,需暂时分室居住。
二、饮食管理:营养与安全并重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需遵循以下原则:
营养均衡: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深色蔬菜;补充铁元素可食用动物肝脏、菠菜等。
饮食安全:食材需彻底清洗,肉类、蛋类煮熟后食用;餐具单独使用,每日煮沸消毒;避免生冷食物、隔夜饭菜及外卖熟食。
特殊时期调整:化疗期间易出现恶心、呕吐,可采取少食多餐,以米粥、藕粉等流食为主;血小板减少时需避免鱼刺、骨渣,改食泥状、糊状食物。
三、出血预防:细节决定安全
血小板减少是白血病常见并发症,需从生活细节降低出血风险:
黏膜保护:使用电动剃须刀替代刀片;修剪指甲圆润,避免抓挠皮肤;刷牙时采用巴氏刷牙法,力度轻柔。
活动限制: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篮球;行走时穿防滑鞋,防止跌倒;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需有人陪同。
症状监测:每日观察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情况;如出现鼻出血,可按压鼻翼10分钟,冷敷额头;若持续出血需立即就医。
四、心理支持:构建积极心态
长期治疗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需通过多维度干预改善心理状态:
家庭支持:家属需主动倾听患者诉求,避免讨论病情进展;可共同参与家务、散步等活动,增强归属感。
专业干预:如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可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参与病友交流会,分享治疗经验。
自我调节:每日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训练;培养绘画、听音乐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五、医疗配合:规范治疗流程
严格遵医嘱治疗是控制病情的核心,需注意以下事项:
用药管理:按时服用化疗药物、升白细胞药物;如出现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不可自行停药,需及时告知医生。
定期复查:化疗期间每周复查血常规,监测白细胞、血小板水平;每2-3个月进行骨髓穿刺,评估治疗效果。
应急处理:如体温超过38.5℃,需口服退烧药并就医;突发剧烈头痛、呕血、黑便,需及时就医。
白血病患者的日常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病情变化动态调整。通过科学的感染防控、合理的饮食管理、细致的出血预防、持续的心理支持及规范的医疗配合,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何慧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