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为何脑血管病总反复?预防漏洞才是关键

2024-10-17 13: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血管病,这一以脑卒中为代表的“健康杀手”,在我国每年新发患者超300万,且复发率高达33%以上。这意味着每100名患者中,就有33人可能因疾病复发而面临偏瘫、失语甚至死亡的风险。更严峻的是,复发后的症状往往比首次发作更严重,致残率和致死率显著升高。为何脑血管病如此“顽固”?答案藏在患者对预防的忽视与认知误区中。

一、脑血管病复发的“幕后推手”

脑血管病的复发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医学研究揭示了五大核心诱因:

1.血压“失控”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长期血压过高会冲击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血压波动剧烈(如突然升高或降低),斑块可能破裂脱落,随血流堵塞脑部血管,引发脑梗死。数据显示,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复发风险是血压达标者的2.5倍。

2.血脂“超标”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过高时,脂质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如同血管内的“定时炸弹”,若不稳定或体积过大,会阻塞血流或引发血栓,导致脑缺血。研究显示,LDL每升高1mmolL,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21%。

3.血糖“紊乱”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同时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形成血栓。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病复发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

4.不良生活习惯“助纣为虐”

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习惯,会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例如,吸烟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破坏血管内皮;酗酒会升高血压,增加脑出血风险;而高盐饮食则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5.血管病变“埋下隐患”

部分患者存在脑血管畸形、动脉狭窄等先天或后天病变,即使经过治疗,血管基础状况仍较差。在血压波动、情绪激动等诱因下,病变血管可能再次破裂或堵塞,导致复发。

二、预防漏洞:患者常踩的“三大坑”

脑血管病的复发,本质上是预防措施未落实到位的结果。患者常陷入以下误区:

1.危险因素“控制不达标”

许多患者对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正常范围”存在误解。例如,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血压低于14090mmHg即可”,但实际上,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而非仅关注空腹血糖。此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隐形杀手”也常被忽视,它们同样会损伤血管,增加复发风险。

2.对斑块“稳定性”一无所知

血管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表面光滑、钙化明显,不易破裂;而不稳定斑块则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薄,易脱落引发血栓。许多患者未通过颈动脉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评估斑块性质,导致高危斑块未被及时干预,埋下复发隐患。

3.忽视动脉狭窄的“预警信号”

大脑动脉和颈部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若狭窄程度超过50%,且伴随头晕、黑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药物或手术干预。然而,部分患者因症状轻微或缺乏认知,未及时治疗,最终导致严重复发。

三、科学预防:筑牢脑血管的“防护墙”

预防脑血管病复发,需从源头控制危险因素,并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包括:

1.精准控制“三高”

-血压管理:家庭自测血压,每日早晚各一次,记录并反馈给医生;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目标应更严格。

-血脂调控:以低密度脂蛋白(LDL)为核心指标,心血管高危人群需将LDL控制在1.8mmolL以下。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配合饮食、运动和药物综合管理。

2.健康生活方式“四步走”

-戒烟限酒:吸烟者应立即戒烟,避免二手烟;酒精摄入量男性≤25g日,女性≤15g日。

-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每日食盐摄入量<5g,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摄入,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游泳、跳绳)。

-心理平衡:避免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可通过冥想、瑜伽、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

3.定期筛查与随访

-高危人群筛查:40岁以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者,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评估血管健康。

-药物依从性: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降脂药,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症状监测:若出现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需立即就医,24小时内是黄金干预期。

四、结语: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脑血管病的复发,本质上是身体对长期健康隐患的“抗议”。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改善生活方式,定期筛查与随访——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实则是阻断疾病复发的关键链条。对于患者而言,预防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需要终身坚持的“健康修行”。唯有将科学预防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让脑血管病真正“远离”自己,拥抱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金东东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