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病毒性脑炎不是普通感冒,别把它当成小毛病

2023-09-14 09: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2025年3月,一名5岁男孩因持续发热、呕吐被家长误认为“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烧药后症状未缓解,最终突发抽搐送医,确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这一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病毒性脑炎与普通感冒症状相似,但危害天差地别。若将前者误判为后者,可能延误治疗,导致癫痫、认知障碍甚至死亡。

一、从“感冒”到“脑炎”:症状的“伪装”与“暴露”

病毒性脑炎与普通感冒的早期症状高度重叠,但疾病进展和严重程度截然不同。

1.普通感冒:上呼吸道的“局部战争”

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症状集中在上呼吸道:

-鼻部症状:打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

-咽喉症状:咽干、咽痒、轻度咽痛;

-全身症状:低热(通常<38.5℃)、头痛、肌肉酸痛、乏力;

-病程:自限性,5-7天可自愈。

2.病毒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面侵袭”

病毒性脑炎由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侵犯脑实质或脑膜引发,症状呈“阶梯式恶化”:

-前驱期(1-7天):类似感冒,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恶心、呕吐;

-急性期(2-14天):

-颅内高压: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

-神经功能障碍:肢体无力、偏瘫、眼肌麻痹、感觉异常;

-精神症状:意识模糊、嗜睡、昏迷、人格改变、记忆丧失;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重症表现:呼吸循环衰竭、脑疝形成,死亡率高达10%-30%。

关键区别:普通感冒的全身症状轻微,而病毒性脑炎的头痛、呕吐、精神症状会随时间急剧加重,且普通退烧药无法缓解。

二、高危人群:儿童与免疫力低下者的“隐形炸弹”

病毒性脑炎并非“随机袭击”,以下人群需高度警惕:

-儿童:5岁以下儿童因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发病率是成人的3倍;

-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器官移植受者;

-孕妇:孕期免疫力波动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并发症风险高。

案例:2024年,一名28岁孕妇因“感冒”未重视,3天后出现抽搐、昏迷,确诊为西尼罗病毒性脑炎,胎儿因宫内缺氧流产。

三、诊断与治疗:时间就是生命

1.诊断:从症状到证据的“抽丝剥茧”

-病史询问:近期是否有发热、头痛、行为异常?

-体格检查: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病理反射阳性;

-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测:压力升高、白细胞增多、蛋白升高,PCR检测可发现病毒DNA;

-头颅MRI: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可见脑实质水肿或出血;

-脑电图:弥漫性慢波或癫痫样放电。

2.治疗:抗病毒与对症支持的“双管齐下”

-抗病毒药物: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阿昔洛韦(10mgkg,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疗程14-21天);

-其他病毒:更昔洛韦、奥司他韦(针对流感病毒)。

-对症支持:

-降温:物理降温(温水擦浴)联合布洛芬;

-降颅压:甘露醇、呋塞米;

-抗癫痫:地西泮、丙戊酸钠;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

预后:早期治疗者5年生存率>90%,但约10%患者遗留癫痫、认知障碍等后遗症;延误治疗者死亡率可升至50%以上。

四、预防:从个人到公共的“多层防护”

1.个人防护

-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腮腺炎疫苗可降低相关病毒性脑炎风险;

-手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碰口鼻;

-防蚊措施:使用蚊帐、驱蚊剂,减少蚊虫叮咬(如乙脑病毒传播);

-避免接触患者:病毒性脑炎患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

2.公共防控

-疫情监测: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症状监测,早期发现聚集性病例;

-医疗资源储备:确保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供应;

-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宣传病毒性脑炎的危害,提高家长认知。

五、家长必读:孩子“感冒”不寻常,这些信号要警惕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发热持续>3天,普通退烧药无效;

-头痛剧烈,伴呕吐、嗜睡;

-行为异常:如突然哭闹不止、拒绝进食、反应迟钝;

-肢体无力:无法站立、握物不稳;

-癫痫发作:首次出现抽搐或意识丧失。

案例警示:2023年,一名7岁女孩因“感冒”未重视,5天后出现昏迷,确诊为肠道病毒71型脑炎,虽抢救成功,但遗留右侧肢体偏瘫。

结语:别让“小感冒”酿成大悲剧

病毒性脑炎与普通感冒的“相似面孔”下,隐藏着截然不同的疾病本质。对家长而言,需摒弃“感冒是小病”的侥幸心理,密切观察孩子症状变化;对公众而言,应通过疫苗接种、卫生习惯培养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记住:当“感冒”症状持续加重,尤其是出现头痛、呕吐、精神异常时,请立即就医——这可能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早一分钟干预,就多一分希望。

(金东东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