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病引发的“眩晕风暴”
在现代生活中,颈椎病犹如一个隐匿的“健康杀手”,常常毫无预兆地袭来,给人们带来诸多不适,其中头晕目眩的症状更是让人苦不堪言。患者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头部眩晕感强烈,轻者只是偶尔感觉头重脚轻、眼前发花,重者则天旋地转,甚至站立不稳、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这种由颈椎病导致的头晕目眩,根源在于颈椎的病变对周围神经、血管产生了压迫或刺激,扰乱了大脑正常的供血与神经传导,要想有效应对,需借助西医精准的诊断和中医全方位的调养。
二、西医诊断:探寻病因“真相”
1.体格检查:当患者因头晕目眩就诊时,西医医生首先会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医生会轻轻按压患者的颈椎棘突、横突,查看是否有压痛,同时活动患者的颈部,观察其活动范围、是否诱发疼痛加剧以及头晕症状是否加重。还会检查上肢的肌力、感觉、反射等,因为颈椎病有时不仅影响头部供血,还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上肢出现麻木、无力等异常。通过这些简单直接的体格检查,医生能初步判断颈椎是否存在问题,以及问题的大致方向,为后续进一步检查提供依据。
2.影像学检查:为了更清晰地了解颈椎内部结构,影像学检查必不可少。X光片能显示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等基本情况,就像给颈椎拍了一张全景照片,让医生对颈椎的整体形态一目了然。CT扫描则可提供颈椎横断面的详细图像,对于观察颈椎骨质的细微病变,如椎间盘突出的方向、大小,椎体后缘的骨刺等更为精准,如同用放大镜查看颈椎的“骨骼细节”。而磁共振成像(MRI)堪称颈椎软组织的“显微镜”,它能够清晰地呈现椎间盘、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软组织的状况,明确是否存在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以及椎动脉是否受压扭曲等,为颈椎病的准确诊断提供关键信息。
3.血管功能检查:鉴于头晕目眩与脑部供血密切相关,西医还会进行一些血管功能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通过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频谱形态等,判断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向脑部供血的血管是否存在痉挛、狭窄或血流异常,了解脑部供血的实时情况。颈动脉椎动脉造影虽然是一种有创检查,但它能更直观地显示血管的形态、走行以及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病变,精准定位影响脑部供血的血管问题,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三、中医调养:扶正祛邪,舒缓症状
1.针灸疏通经络气血:中医认为,颈椎病导致的头晕目眩多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有关。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瑰宝,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症状。常选用风池、天柱、百会、颈夹脊等穴位,风池、天柱位于颈部,是调理颈部气血、祛风散寒的要穴,针刺后能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椎动脉供血;百会位于头顶,为诸阳之会,可升提阳气,改善脑部供血,减轻头晕;颈夹脊穴则直接作用于颈椎两侧的华佗夹脊经,调节颈椎局部气血。当毫针刺入穴位,患者会产生酸、麻、胀、重等“得气”之感,这意味着经气被调动,经络得以疏通,就像为拥堵的道路清除了障碍,使气血顺畅上达头部,头晕目眩自然减轻。一般每周进行2-3次针灸治疗,坚持几个疗程,症状会有明显改善。
2.推拿按摩理筋正骨:专业的推拿按摩对颈椎病患者而言,犹如一双“回春妙手”。推拿师先用揉、按、滚等手法放松颈部紧张的肌肉,如斜方肌、肩胛提肌等,为后续治疗“破冰”。接着,针对颈椎关节错位、紊乱的情况,采用正骨手法进行精准调整。例如,通过旋转复位法,根据患者颈椎的具体病变,巧妙地转动颈椎,将错位的关节复位,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和关节序列,解除对椎动脉、神经根的压迫,瞬间减轻头晕目眩及上肢麻木等症状。每次推拿按摩约40-60分钟,过程中患者颈部会逐渐温热、舒适,定期进行能有效改善颈椎功能状态,预防头晕目眩复发。
3.中药内服辨证论治: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辨证,开出个性化的中药方剂。若属肝肾亏虚型,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可用六味地黄丸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滋养肝肾、柔筋止痛,从根本上改善身体内在环境,增强颈椎的滋养;若为痰湿阻络型,表现为头晕头重、胸闷恶心,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化痰祛湿、通络止眩,祛除体内痰湿之邪,恢复气血运行;若是气血不足型,患者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八珍汤加减可补气养血,荣养头目,缓解头晕目眩。患者按疗程服用中药,每疗程10-15天,从根源调理身体机能,减轻颈椎病带来的不适。
4.中药熏蒸温通经络:中药熏蒸巧妙融合了中药药力与温热刺激。将艾叶、伸筋草、乳香、没药、葛根等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功效的中药碾碎,装入布袋蒸热后,敷于颈部疼痛、眩晕发作部位。温热之力促使毛孔张开,便于中药药力渗透肌肤,直达病所,驱散颈部积聚的寒湿之邪,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化解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改善颈椎局部环境。每晚睡前热敷15-20分钟,既能缓解当日的颈部疲劳与头晕,长期坚持还能提升颈椎整体健康水平,尤其适用于因寒湿侵袭引发的颈椎病头晕目眩。
四、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攻克难题
1.急性期:在颈椎病头晕目眩急性发作期,患者症状严重,甚至可能出现站立不稳、摔倒风险。此时,西医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止晕、止吐药物,如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甲氧氯普胺片等,迅速缓解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让患者先稳住身体状态。同时,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快速疏通颈部经络,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虽然不能立即根治,但能协同西药缓解症状,缩短急性期病程,为后续康复治疗争取时间。
2.缓解期:进入缓解期后,患者头晕目眩症状减轻,但颈椎问题仍需进一步巩固治疗。中医的中药内服、熏蒸等持续发挥作用,从整体上调理身体,祛除病因,增强颈椎的稳定性。西医的物理治疗,如颈椎牵引,通过专业设备对颈部进行适度牵引,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椎动脉、神经根的压迫,改善颈椎生理曲度。通常每周进行2-3次牵引,配合中药调理,让颈椎逐渐恢复健康状态,预防病情复发,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能进一步提升。
3.康复期:康复期重点在于增强颈部肌肉力量,提高颈椎稳定性,预防再次发病。西医的运动康复锻炼,如颈部米字操、抗阻训练等,能有效锻炼颈部肌肉,增强颈椎支撑能力。中医的养生保健知识提醒患者注意日常保暖、避免颈部过度劳累,结合一些简单的中医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通过身体的整体运动,促进气血流通,滋养颈部。中西医结合,让患者在康复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颈椎病头晕目眩的困扰。
五、日常预防:守护颈椎健康
1.调整姿势,减轻颈椎压力: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姿势是颈椎病的重要诱因。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收缩状态,颈椎承受巨大压力。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姿势习惯,使用手机时,尽量将手机抬高,与眼睛平视;办公时,保持桌椅高度合适,使眼睛平视电脑屏幕,颈部保持自然中立位,每隔40-50分钟起身活动3-5分钟,做几个简单的颈部伸展动作,如颈部左右转动、上下点头等,及时缓解肌肉紧张,减轻颈椎负担。
2.加强颈部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坚持适度的颈部锻炼,能强化颈部肌肉,为颈椎提供更好的保护。除了康复期推荐的运动,日常还可进行简单的颈部力量训练,如双手抱头,颈部用力对抗双手压力,进行颈部对抗练习;仰卧位,头部悬空,利用颈部力量抬起头部,锻炼颈部深层肌肉。每周进行3-4次,每次20-30分钟的颈部锻炼,循序渐进,让颈部更强健,有效抵御外界因素对颈椎的影响。
3.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侵:颈部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寒冷刺激易引发肌肉痉挛,加重颈椎病风险。在季节交替、天气寒冷时,外出记得佩戴围巾,防止冷风直灌颈部;夜间睡眠时,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避免颈部悬空,同时确保肩部盖好被子,不让颈部受寒,为颈椎营造温暖舒适的环境,远离头晕目眩的困扰。
六、总结
颈椎病导致的头晕目眩虽棘手,但通过西医精准诊断找出病因,中医全方位调养扶正祛邪,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再辅以日常预防措施,就能有效应对这一难题。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持之以恒地进行康复锻炼,就能重新找回颈椎健康,摆脱头晕目眩的阴霾,畅享轻松自在的生活。希望每一位受颈椎病困扰的朋友都能早日康复。
(冉雪菲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颈肩腰腿痛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