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报告上冷不丁看到“肾结石”三个字,不少人会心头一紧。有人联想到“肾绞痛”发作时翻江倒海的剧痛,有人则困惑于自己明明没有症状,怎么突然就“长石头”了?其实,肾结石就像个“隐形刺客”,可能在你毫无察觉时悄然潜伏,也可能在某个瞬间突然“发难”。
一、肾结石的“典型信号”:这些症状别忽视
1.腰痛:从隐痛到剧痛的“渐进式攻击”
肾结石引发的腰痛堪称“疼痛界的变色龙”,其表现取决于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活动状态。
早期信号:腰部酸胀不适
当结石体积较小,可能像一颗“小沙粒”卡在肾盂或输尿管上段。此时症状较轻,表现为腰部或侧腹部的隐痛、酸胀,类似运动后的肌肉疲劳感,容易被误认为腰肌劳损或久坐后的不适。
疼痛升级:肾绞痛发作
若结石向下移动进入输尿管狭窄处(如髂血管交叉处、膀胱壁内段),可能突然引发剧烈绞痛。这种疼痛常呈阵发性加剧,患者可能描述为“刀割样”“撕裂样”剧痛,疼痛从腰部向下放射至腹股沟、会阴部甚至大腿内侧,伴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症状。
疼痛特点:与体位相关
肾结石的疼痛常因体位改变而加重或缓解。例如,站立时结石可能因重力作用刺激输尿管,导致疼痛加剧;而蜷缩身体或侧卧位可能暂时减轻不适。
2.血尿:尿液中的“红色警报”
血尿是肾结石的另一大典型症状,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机制主要有两种:
结石摩擦损伤
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划伤肾盂或输尿管黏膜,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此时尿液可能呈现淡红色、粉红色,甚至肉眼可见的血丝或血块。
继发感染
若结石长期梗阻导致尿液淤积,可能引发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此时血尿可能伴随脓尿(尿液浑浊如米汤)、尿频、尿急等症状。
注意:部分患者可能仅有镜下血尿(需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而肉眼观察尿液颜色正常。因此,定期体检(尤其是尿常规)对早期发现肾结石至关重要。
3.排尿异常:从“尿频尿急”到“无尿危机”
当结石堵塞输尿管或膀胱出口时,可能引发一系列排尿异常:
尿路刺激症状
结石刺激膀胱三角区或尿道,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类似膀胱炎的表现。
排尿困难
若结石嵌顿于尿道,可能导致排尿中断、尿线变细,甚至急性尿潴留(完全无法排尿)。
少尿或无尿
双侧输尿管结石或孤立肾结石梗阻时,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尿量骤减(24小时尿量<400毫升)或无尿(<100毫升),需紧急就医。
4.感染症状:结石背后的“隐形杀手”
肾结石与尿路感染常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发热寒战
结石梗阻导致尿液淤积,细菌大量繁殖,可能引发肾盂肾炎,表现为高热(体温>38.5℃)、寒战、腰痛加重。
全身中毒症状
严重感染可能引发败血症,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休克表现,危及生命。
二、如何自我识别肾结石?这些方法能帮你
1.观察尿液变化
颜色:正常尿液为淡黄色至琥珀色,若出现粉红色、洗肉水色或酱油色,需警惕血尿。
透明度:尿液浑浊、有絮状物或沉淀物,可能提示感染或结石碎屑排出。
气味:尿液有强烈氨味或腐臭味,可能与感染有关。
2.记录疼痛规律
疼痛部位:肾结石疼痛多位于腰部或侧腹部,可放射至下腹、会阴部。
疼痛性质:绞痛、钝痛或刺痛,与体位、活动相关。
发作时间:部分患者夜间疼痛加剧,可能与平卧时结石移位有关。
3.关注伴随症状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能与肾绞痛刺激内脏神经有关。
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
全身症状:发热、寒战、乏力、体重下降等感染或代谢异常表现。
三、特别提醒:无症状结石≠无需处理
肾结石无疼痛症状,多因结石未在输尿管等处嵌顿或未损伤黏膜,但“无感”并非“无害”——长期滞留的结石会成为感染温床,诱发肾盂肾炎、脓毒血症等,还会因持续梗阻导致肾积水、肾实质萎缩,最终引发肾功能衰竭。治疗需“量石而动”:小结石(直径<6毫米)可通过多饮水、跳跃运动及药物辅助保守治疗促排;大结石(直径≥1厘米)或已致梗阻、感染者,需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微创腔镜手术(如输尿管软镜/经皮肾镜)或开放手术及时清除病灶,以阻断病程恶化、守护肾脏功能。
肾结石的症状就像一场“疼痛与沉默的博弈”,可能突然爆发,也可能悄然潜伏。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关注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及时就医并科学应对。
(陈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六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