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靶向药传奇:精准打击癌细胞的“生物导弹”

2025-04-27 10: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传统抗癌:像“地毯式轰炸”的无奈

身体里的癌细胞就像隐藏在城市中的“恐怖分子”,而传统化疗和放疗就像“地毯式轰炸”——虽然能消灭癌细胞,但也会误伤大量无辜的正常细胞。患者在治疗后脱发、呕吐、免疫力暴跌,就像一场战争后城市满目疮痍。难道就没有更聪明的办法,只瞄准坏人,不伤害好人吗?靶向药的出现,彻底改写了抗癌剧本,它就像精准制导的“生物导弹”,专门锁定癌细胞,让抗癌治疗从“狂轰滥炸”升级为“定点清除”!

二、靶向药:如何成为癌细胞的“天敌”?

(一)解密癌细胞的“致命弱点”

癌细胞虽然狡猾,但也有“命门”——它们表面特有的蛋白质、基因变异,就像暴露身份的“身份证”。比如,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EGFR基因突变,乳腺癌中的HER2蛋白过度表达,这些都是癌细胞的“阿喀琉斯之踵”。靶向药就是专门针对这些弱点设计的“生物导弹”,只攻击携带特定标记的癌细胞,而放过正常细胞。

(二)靶向药的“精准打击”原理

1.“断粮”战术: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

癌细胞生长需要血管输送营养,就像城市需要供水管道。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如贝伐珠单抗)能阻断血管生成信号,切断癌细胞的“粮草补给”,让它们因“饥饿”而死。这招就像掐断敌方的运输线,不战而屈人之兵!

2.“锁喉”战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部分癌细胞依赖特定的信号通路“发号施令”,比如慢性髓性白血病中的BCR-ABL融合基因。TKI类靶向药(如伊马替尼)就像一把“分子锁”,直接卡住信号通路,让癌细胞失去指挥,停止分裂。这种“精准锁喉”的操作,让无数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3.“自毁”战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会攻击癌细胞,但癌细胞学会了“伪装术”,通过免疫检查点蛋白骗过免疫系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就像撕掉癌细胞的“伪装面具”,让免疫细胞重新识别并消灭敌人,甚至引发癌细胞“自毁程序”。这招堪称“借刀杀人”的典范!

三、内镜护理:靶向药治疗的“黄金搭档”

(一)内镜检查:精准定位癌细胞的“侦察兵”

在使用靶向药前,必须明确癌细胞的基因突变类型,才能“对症下药”。内镜检查(如胃镜、支气管镜)就像“侦察兵”,通过细长的管子深入体内,直接获取肿瘤组织。比如,肺癌患者通过支气管镜取活检,医生就能分析癌细胞是否存在EGFR、ALK等敏感突变,从而选择最有效的靶向药。没有精准的“情报”,再厉害的“生物导弹”也会打偏!

(二)内镜下治疗:辅助靶向药的“先头部队”

对于早期癌症,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内镜粘膜切除术(EMR)能直接切除病灶,就像在敌人“老巢”搞一次“斩首行动”。术后配合靶向药巩固治疗,能大幅降低复发风险。而对于中晚期患者,内镜还能解决靶向药治疗中的并发症——比如通过支架植入术缓解食管癌患者的吞咽困难,用内镜下止血术处理肿瘤破裂出血,为靶向药持续发挥作用保驾护航。

(三)内镜护理:治疗安全的“幕后英雄”

1.术前准备:让患者“轻装上阵”

内镜检查前,护士会详细告知患者禁食、清肠的注意事项,就像为一场战役准备“后勤补给”。同时,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用药史,确保检查安全。对于紧张的患者,还会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战前焦虑”。

2.术中配合:与医生的“默契搭档”

检查时,护士需要精准递送器械、协助患者调整体位,还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遇到出血、穿孔等紧急情况,迅速配合医生进行止血、修补,就像战场上的“急救兵”。

3.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安全卫士”

术后观察患者是否腹痛、呕血,指导饮食恢复(从流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叮嘱患者按时服用靶向药,监测药物副作用。比如,服用EGFR抑制剂的患者容易出现皮疹、腹泻,护士会教他们如何护理皮肤、调整饮食,让治疗更顺利。

四、靶向药治疗的“避坑指南”

(一)耐药性:癌细胞的“反制手段”

遗憾的是,癌细胞也会“进化”!长期使用靶向药后,部分癌细胞可能产生耐药突变,就像穿上了“防弹衣”。比如,EGFR阳性肺癌患者使用一代靶向药1-2年后,可能出现T790M耐药突变。这时,医生会通过再次活检(可能需要内镜取新的组织样本),调整治疗方案,换上更高级的靶向药或联合化疗。

(二)副作用:别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靶向药虽然比化疗温和,但也有副作用:

l -皮肤反应:皮疹、瘙痒、口腔溃疡,就像皮肤在“抗议”。应对方法:用温和护肤品,避免暴晒,严重时需调整药量。

l -消化道不适:腹泻、恶心,影响生活质量。小妙招:少吃多餐,避免油腻食物,遵医嘱服用止泻药。

l -心血管风险:部分靶向药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早发现早干预。

(三)用药禁忌:这些“雷区”别踩!

1.随意停药:靶向药一旦起效,需长期服用,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癌细胞“卷土重来”!

2.自行加药:觉得药越贵越好,擅自增加剂量?大错特错!过量用药不仅无效,还会加重副作用。

3.忽视复查:定期做内镜、CT等检查,监测肿瘤变化。只有及时掌握“战况”,才能调整策略。

五、未来展望:抗癌之路的“终极武器”?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靶向药正变得越来越精准。如今,医生能通过液体活检(抽血检测血液中的癌细胞DNA),无创监测肿瘤变化;双特异性抗体、ADC(抗体偶联药物)等新型靶向疗法,就像“超级导弹”,能同时攻击癌细胞的多个弱点。而内镜技术也在不断升级,超声内镜、荧光内镜能发现更微小的病灶,为靶向治疗提供更准确的“情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癌症真的能从“绝症”变成可控制的“慢性病”!

六、结语: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守护

靶向药的出现,让抗癌不再是绝望的“赌局”,而是智慧的“博弈”。内镜护理则像这场博弈中的“军师”,用专业和细心,帮助患者避开陷阱,最大化治疗效果。记住:每一次精准的内镜检查,每一粒按时服用的靶向药,都是对生命的尊重。让我们期待更多抗癌“黑科技”问世,也向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你们,就是患者最坚实的后盾!

(张闪闪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内镜护理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