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脏的“临时替身”:CCU护士如何守护人工心脏患者的生命防线

2025-01-23 15: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心脏因衰竭无法跳动,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人工心脏如同科幻电影中的“机械生命体”,为患者延续希望。然而,这些精密的钛合金装置、硅胶导管和智能芯片并非“即插即用”的“生命电池”,它们需要重症监护室(CCU)护士们化身“机械心脏管家”,以毫米级的精准、24小时的坚守,在钢铁与血肉之间搭建起一座生命桥梁。

一、解码“机械心跳”:CCU护士的“最强大脑”挑战
人工心脏患者的监护仪上,跳动的不再是传统的心电图波形,而是一串串由转速、流量、功率、电压构成的“机械密码”。这些数据如同生命程序代码,稍有偏差就可能引发致命危机。

1. 流量监控:血液输送的“生命刻度”
以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如HeartMate 3)为例,其泵血流量需稳定维持在4-6升/分钟。护士需每15分钟记录一次流量数据,并结合患者血压、尿量综合判断。

第一步:确认患者体位变化(未发生);

第二步:触摸驱动线是否扭曲(发现轻微打折);

第三步:超声检查泵入口有无血栓(发现微小絮状物)。

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局部热敷和肝素微泵追加,2小时内流量恢复,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

2. 抗凝博弈:凝血与出血的“钢丝之舞”
人工心脏患者需终身抗凝,但过度抗凝会导致颅内出血,抗凝不足则可能引发泵内血栓。护士们独创“双保险抗凝法”:

精准监测:每日检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同时,每周加做血栓弹力图(TEG),动态观察凝血因子活性。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体重、肾功能、合并症调整华法林剂量,甚至为老年患者设计“半片给药法”。

3. 感染狙击:经皮电缆的“隐形战场”
人工心脏的驱动电缆需穿出皮肤连接体外控制器,此处成为感染突破口。护士们构建“三重防御体系”:

物理屏障:使用含银离子敷料+透明防水膜覆盖穿出部位,每72小时更换并拍照留存;

微生物监控:每周用棉拭子采样培养,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立即启动抗生素封管;

免疫增强:指导患者每日进行深呼吸训练和踝泵运动,预防坠积性肺炎和下肢血栓。

二、重建生命秩序:日常护理的“毫米级”艺术
人工心脏患者的护理是一场“毫米级”的精密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机械故障或组织损伤。

1. 体位管理:机械与血肉的“空间校准”
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依赖体外控制器与体内泵体的磁场耦合,患者需保持特定体位以避免磁场偏移。护士们发明“体位矫正三件套”:

角度仪:用激光水平仪校准床头抬高角度(15-30°);

防压垫:在电缆穿出部位使用3D打印硅胶垫,分散压力至5mmHg以下;

约束带:对烦躁患者采用“人”字形约束,避免意外拉扯。

2. 皮肤保卫战:机械摩擦下的“柔盾计划”
驱动电缆长期摩擦皮肤易引发压疮,护士们实施“分级防护策略”:

一级防护:每日用皮肤镜观察电缆周围毛细血管充盈情况;

二级防护:每3天更换一次水胶体敷料,边缘修剪成波浪形减少剪切力;

三级防护:每周用红外热成像仪扫描局部皮肤温度,温差>1.5℃时立即干预。

3. 康复突围:机械心脏的“体能进化论”
为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护士设计“渐进式抗阻训练”:

第一阶段(术后1-2周):床上踩单车+握力球训练,目标心率控制在80-100次/分;

第二阶段(术后3-4周):床边坐立+平衡训练,使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实时反馈;

第三阶段(术后5-8周):助行器行走+呼吸操,通过智能手环监测运动耐量。

三、应对“机械危机”:CCU里的“生死时速”
在人工心脏患者的护理中,每一次警报声都可能是生死考验。

1. 突发断电:生命能量的“极限续航”
第一梯队:护士A手动挤压体外控制器气囊,维持基础血流;

第二梯队:护士B连接备用电池组,重启血泵运转;

第三梯队:护士C同时呼叫后勤保障组启动应急发电机。

从断电到完全恢复供电仅用时98秒,患者生命体征未出现任何波动。

2. 泵血故障:机械心脏的“死机重启”
当血泵因血栓或气栓停转时,护士需在5分钟内完成“黄金救援”:

第一步:手动旋转控制器旋钮,尝试恢复磁悬浮功能;

第二步:经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

第三步:若无效则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桥接,为手术争取时间。

四、重构生命叙事:从“机械替身”到“心灵摆渡”
当患者体内跳动着金属心脏,CCU护士不仅要守护设备,更要抚慰灵魂。

1. 存在焦虑:直面“赛博格”身份的认知革命
许多患者会陷入“我是谁”的哲学困境。护士们发起“生命叙事”项目:

声音日记:鼓励患者录制每日心情,在出院时制成专属CD;

艺术疗愈:用黏土塑造“心脏模型”,标注出机械部分与原生组织的交界;

虚拟探视:通过3D建模让家属“进入”患者胸腔,直观了解设备位置。

2. 尊严照护:生命终章的“诗意退场”
对于晚期患者,护士们践行“尊严疗法”:

记忆唤醒:播放患者年轻时的婚礼进行曲,用气味疗法重现童年厨房的烟火气;

未竟对话:通过AI技术合成已故亲人的语音,完成最后的道别;

仪式设计:在停止机械支持前,为患者沐浴更衣、修剪指甲,举行“自然心跳回归仪式”。

五、结语
 在心血管CCU的玻璃幕墙后,护士们用专业与温度守护着这些“赛博格战士”。他们既是机械心脏的“程序员”,实时校准着生命的参数;也是灵魂的“修理工”,在钢铁与血肉的交响中,诠释着医学最本质的人文关怀。当监护仪的机械蜂鸣与患者平稳的呼吸声交织成曲,这或许就是科技时代最动人的生命礼赞——不是机器替代了心脏,而是人类用爱与智慧,为每一颗勇敢跳动的心,找到了永恒的归宿。

(任军慧 河南省胸科医院 CCU(心内重症监护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