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急诊那些事儿:胰腺炎和穿孔的迷惑行为

2025-04-28 11: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急诊室里,急性胰腺炎与消化道穿孔常因相似症状让医生“踩坑”,患者更可能因误判错失治疗黄金期。数据显示,约15%的急性腹痛患者存在误诊风险,其中胰腺炎与胃十二指肠穿孔的鉴别错误率高达23%。本文从急诊实战视角出发,解析这两种危急重症的“迷惑行为”,并提供关键鉴别策略。

一、症状“双胞胎”:腹痛的致命伪装

1.疼痛的“时空错位”

急性胰腺炎的腹痛常呈“阶梯式爆发”,发病30分钟内疼痛达峰值,疼痛由上腹向背部放射,呈束带状压迫感。某患者因暴饮暴食后突发腹痛,自述“感觉有刀在腰背部旋转切割”,CT检查显示胰腺水肿伴胰周渗出。而胃十二指肠穿孔的腹痛则遵循“闪电-扩散”模式,穿孔瞬间患者常描述为“腹部被撕裂”,疼痛在10分钟内蔓延至全腹,某建筑工人空腹饮酒后突发穿孔,查体见板状腹,立位X线片示膈下游离气体。

2.呕吐物的“成分密码”

胰腺炎患者的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部分患者因胰管高压出现胆汁反流,呕吐物呈黄绿色。而穿孔患者早期呕吐物可能含血丝,这是由于胃酸腐蚀胃壁血管所致。急诊曾接诊一名患者,呕吐物中混有咖啡渣样物质,胃镜检查发现胃小弯侧0.8cm穿孔灶。

3.体征的“时间陷阱”

胰腺炎早期腹膜刺激征较轻,仅表现为上腹深压痛,但病情进展后可出现Grey-Turner征(腰部青紫斑)或Cullen征(脐周青紫斑),某重症患者发病48小时后出现双侧腰部淤斑,血淀粉酶高达2800UL。穿孔患者的腹膜刺激征则随时间加剧,6-8小时后出现全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查体时患者常因疼痛被迫采取屈膝位。

二、病因“罗生门”:从诱因到病理的差异

1.胰腺炎的“元凶矩阵”

-胆道疾病:我国58.7%的胰腺炎由胆总管结石引发,结石嵌顿导致胰管高压。某患者因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胆源性胰腺炎,ERCP取石时发现结石直径达1.2cm。

-高脂血症:甘油三酯≥11.3mmolL时,乳糜状血液可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细胞。急诊曾收治一名肥胖患者,空腹血甘油三酯32.6mmolL,CT示胰腺脂肪坏死。

-酒精因素:乙醇代谢产物乙醛可激活胰蛋白酶原,某长期酗酒者连续3日每日饮用白酒800ml后,血脂肪酶达正常值15倍。

2.穿孔的“压力测试”

-溃疡病史:85%的穿孔患者有消化性溃疡史,NSAIDs类药物使穿孔风险增加4倍。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服用双氯芬酸,胃镜示胃窦部溃疡直径2cm,穿孔风险评估为高危。

-应激因素:严重创伤、烧伤后24-72小时为穿孔高峰期,某车祸伤者并发Curling溃疡,伤后第3日突发穿孔。

-医源性损伤: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3.5%-9.7%,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后穿孔率仅0.03%-0.1%。

三、检查“侦察战”:从实验室到影像的证据链

1.生化指标的“黄金三角”

-淀粉酶: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3-6小时升高,24小时达峰值,但穿孔患者淀粉酶也可轻度升高。某穿孔患者血淀粉酶480UL(正常值135UL),腹腔穿刺液淀粉酶达1200UL,提示穿孔液污染。

-脂肪酶:胰腺炎时特异性更高,发病24小时后诊断价值优于淀粉酶。某患者血脂肪酶1800UL(正常值60UL),CT确诊为胰腺坏死。

-C反应蛋白:胰腺炎发病72小时后CRP150mgL提示重症,某患者CRP 220mgL,后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2.影像学的“空间定位”

-超声:胰腺炎可见胰腺肿大、边缘模糊,但穿孔患者超声易漏诊游离气体。急诊优先选择超声作为初筛工具,某患者超声示胰腺回声不均,进一步CT确诊为胰腺炎。

-CT:增强CT是诊断金标准,胰腺炎表现为“肥皂泡征”或“蜂窝征”,穿孔则可见膈下游离气体或肠壁增厚。某患者CT示胰腺周围渗出伴积液,BISAP评分4分,提示预后不良。

-MRI:对胰腺坏死灶的鉴别优于CT,某患者MRI示胰腺实质内不规则液性暗区,术后病理证实为感染性坏死。

四、治疗“生死时速”:从内科到外科的抉择

1.胰腺炎的“阶梯治疗”

-液体复苏:发病72小时内按“5-10mlkgh”速率补液,目标尿量0.5-1mlkgh。某患者入ICU后6小时补液3000ml,MAP由60mmHg升至85mmHg。

-营养支持:发病48-72小时留置鼻空肠管,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可降低感染风险。某患者经肠内营养后,ICU住院日缩短4天。

-外科干预:出现感染性坏死时行微创清创,某患者经Step-up方式处理后,腹腔感染控制率提高至82%。

2.穿孔的“时间窗口”

-保守治疗:空腹小穿孔(0.5cm)、腹膜炎局限者可试行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某患者经保守治疗5日后,复查CT示穿孔灶愈合。

-手术治疗:穿孔6小时或合并休克者需急诊手术,腹腔镜修补术较开腹手术并发症减少40%。某患者行腹腔镜下穿孔修补+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术后3日恢复流食。

五、预防“防火墙”:从生活方式到高危人群管理

1.胰腺炎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控制BMI24kgm²,甘油三酯1.7mmolL,某患者减重10kg后,胰腺炎复发率下降70%。

-二级预防:胆道疾病患者每6个月复查腹部超声,发现结石直径0.8cm时行ERCP取石。

-三级预防:重症患者出院后佩戴医疗警示手环,标注“高甘油三酯血症”等风险信息。

2.穿孔的“高危清单”

-药物警戒:服用NSAIDs时联合PPI,可使穿孔风险降低65%。

-溃疡管理: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行四联疗法根除,溃疡愈合后继续维持治疗6-12个月。

-应激防护:ICU患者使用H2受体拮抗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可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下降至2.3%。

结语:破解“迷惑”需要急诊思维

急诊医生需建立“症状-体征-实验室-影像”四位一体的诊断模型,对腹痛患者进行动态评估。研究显示,采用BISAP评分联合增强CT可使胰腺炎诊断准确率提高至92%,而穿孔患者的腹腔穿刺阳性率达95%。正如急诊专家所言:“急诊医学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愿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精准的救治,让急诊室不再有“迷惑”的遗憾。

(陈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医学科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