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涵盖了从普通感冒、流感到支气管炎、肺炎等多种病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5岁以下儿童每年平均会经历6 - 8次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不仅让孩子饱受咳嗽、发热、鼻塞等症状困扰,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能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助力孩子快速康复。以下从感染类型识别、居家护理要点、预防措施等方面,为家长提供全面的护理指南。
一、识别常见呼吸道感染类型
1. 上呼吸道感染
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类型,症状较轻,表现为鼻塞、流涕、轻微咳嗽、低热,通常3 - 7天可自愈。病原体多为鼻病毒、冠状病毒。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强,起病急,症状较普通感冒严重,如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甚至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扁桃体炎:主要症状为咽喉疼痛、吞咽困难,扁桃体红肿,有时可见白色或黄色脓性分泌物,可伴有发热。
2. 下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初期为干咳,后期出现痰液,可伴有发热、气促,婴幼儿可能出现喘息。
肺炎:病情较重,表现为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50次/分钟,幼儿>40次/分钟)、鼻翼扇动,严重时可出现口唇青紫。
二、居家护理核心要点
1. 发热护理:科学退热,避免惊厥
体温监测:每3 - 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体温<38.5℃时,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退热贴。
药物退热:体温≥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严格按照说明书控制剂量和间隔时间(两次用药至少间隔4 - 6小时)。
预防惊厥:对于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发热初期可提前用药,并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包裹过严。
2. 咳嗽护理:缓解症状,促进排痰
多喝温水:鼓励孩子少量多次饮水,稀释痰液,减轻咳嗽。1岁以上儿童可饮用蜂蜜水(每次2 - 5毫升),缓解夜间咳嗽。
拍背排痰:让孩子侧卧或抱起,家长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孩子背部,每天3 - 4次,每次5 - 10分钟,促进痰液排出。
雾化治疗:遵医嘱使用雾化吸入药物(如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帮助减轻气道炎症、稀释痰液。雾化后及时洗脸、漱口,减少药物残留。
3. 鼻塞流涕:保持呼吸通畅
生理盐水滴鼻:使用儿童专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或滴鼻剂,软化鼻痂,缓解鼻塞。
热敷鼻翼:用温热毛巾轻敷鼻翼两侧,每次5 - 10分钟,每天3 - 4次,促进鼻腔血液循环。
抬高头部:睡觉时适当垫高孩子的头部(约30°),减少鼻腔分泌物倒流,缓解夜间鼻塞。
4. 饮食与休息:增强抵抗力
清淡饮食: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蔬菜泥,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鼓励孩子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增强免疫力。
充足休息:保证孩子每日睡眠10 - 14小时,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劳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温度控制在22 - 26℃,湿度40% - 60%。
三、特殊情况与紧急处理
呼吸急促或困难:若孩子出现鼻翼扇动、口唇青紫、喘憋,或呼吸频率明显加快,立即就医,警惕肺炎或哮喘发作。
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且服用退热药后2小时无下降,或发热持续超过3天,需及时复诊排查严重感染。
精神萎靡或呕吐:孩子出现嗜睡、烦躁不安、拒食、频繁呕吐,可能合并脑炎、中耳炎等并发症,需尽快就医。
四、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措施
1. 日常防护:阻断传播途径
卫生习惯:教导孩子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
减少聚集:流感高发期避免带孩子前往商场、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家中如有成人感染,尽量与孩子隔离。
2. 增强免疫力:从生活细节做起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避免挑食偏食;适当补充乳铁蛋白、益生菌等营养剂。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户外活动(如散步、踢球),增强体质。
疫苗接种:按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Hib疫苗等,降低严重感染风险。
3. 环境管理:打造健康空间
清洁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 - 3次,每次15 - 20分钟;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床上用品,减少尘螨滋生。
空气加湿: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适宜,缓解呼吸道干燥,但需定期清洗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
儿童呼吸道感染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护理与积极预防,可有效减轻症状、降低复发率。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家长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快康复,还能为其健康成长筑牢防线。
(李天述 南召县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附属医院 儿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