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腹泻护理全攻略:饮食调整、脱水预防与肛周护理

2023-04-18 14: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儿童腹泻是儿科常见病症,尤其是婴幼儿阶段,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肠道菌群不稳定,更容易受到感染、饮食不当等因素影响引发腹泻。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腹泻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严重后果源于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科学的护理方法不仅能缓解腹泻症状,更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以下将从饮食调整、脱水预防、肛周护理等核心环节,为家长提供全面的护理指南。

一、饮食调整:合理喂养,减轻肠道负担

1. 婴幼儿喂养策略

母乳喂养:6个月以内婴儿腹泻时,应继续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和益生菌,既能补充水分和营养,又有助于增强肠道抵抗力。若腹泻严重,可适当增加喂养频次,减少每次喂养量。

配方奶喂养:腹泻期间,普通配方奶可能因乳糖不耐受加重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无乳糖配方奶粉,或采用“稀释喂养法”(将奶粉按比例稀释),待腹泻缓解后再逐渐恢复正常浓度。

辅食添加:已添加辅食的婴儿,需暂停新辅食引入,避免高纤维、油腻、生冷食物(如蔬菜泥、水果泥、肉类),可选择米糊、稀粥等易消化的淀粉类食物,减轻肠道负担。

2. 大龄儿童饮食管理

清淡易消化饮食:腹泻期间,建议食用米汤、面条、蒸蛋等清淡食物,避免牛奶、豆浆等易产气饮品,以及辛辣、油炸、高糖食物。每餐食量减半,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帮助肠道恢复功能。

逐步恢复正常饮食:腹泻缓解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肉),但仍需避免刺激性食物。观察2 - 3天无异常后,再恢复正常饮食。

3. 避免饮食误区

许多家长在孩子腹泻时选择禁食,这反而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延缓肠道修复。除严重呕吐无法进食外,应继续给予适量食物,维持肠道功能。同时,避免给孩子饮用果汁、碳酸饮料,其高糖成分可能加重腹泻。

二、脱水预防:补充液体,维持电解质平衡

1. 识别脱水信号

轻度脱水:口唇稍干、尿量略减少、哭时有泪;

中度脱水:口唇干燥、尿量明显减少、哭时泪少、眼窝轻度凹陷;

重度脱水:精神萎靡、无泪、皮肤弹性差、尿量极少甚至无尿,需立即就医。

2. 科学补液方法

口服补液盐(ORS):是预防和治疗轻中度脱水的首选。根据孩子年龄和脱水程度,按说明书冲调后少量多次喂服(如每5 - 10分钟喂10 - 20毫升)。注意避免用果汁、糖水替代,以免加重腹泻。

家庭自制补液:若无ORS,可自制糖盐水(500毫升温水 + 1汤匙白糖 + 1/2茶匙食盐),但效果不如专业补液盐。

静脉补液:若孩子出现重度脱水、频繁呕吐无法口服补液,需及时就医,通过静脉输液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 监测尿量与精神状态

家长可通过观察孩子的尿量和精神状态判断脱水情况。正常情况下,婴儿每天排尿6 - 8次,幼儿4 - 6次。若尿量明显减少或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需立即采取补液措施,并咨询医生。

三、肛周护理:保护皮肤,预防尿布疹

1. 及时更换尿布

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中的酸性物质和细菌易刺激肛周皮肤,需每1 - 2小时检查尿布,发现粪便后立即更换。避免使用粗糙的纸巾用力擦拭,以免损伤皮肤。

2. 正确清洁肛周

每次更换尿布后,用37 - 38℃温水轻柔冲洗肛周及会阴部,或使用无酒精、无香料的婴儿湿巾轻轻按压清洁。清洗后用柔软的毛巾或棉柔巾蘸干水分,避免来回摩擦。

3. 涂抹护臀膏

清洁干燥后,在肛周及臀部涂抹一层凡士林或含氧化锌的护臀膏,形成保护膜,隔绝粪便和尿液刺激。若已出现轻度尿布疹(皮肤发红、轻微脱皮),可涂抹含有弱效激素的药膏(如地奈德乳膏),并增加晾臀时间。

4. 选择合适的尿布

使用透气、吸水性强的纸尿裤,避免使用紧身尿布或反复使用不洁净的尿布。有条件时,可让孩子适当裸露臀部,每天2 - 3次,每次10 - 15分钟,促进皮肤恢复。

四、其他护理与注意事项

观察粪便性状:记录腹泻次数、粪便颜色、质地(如稀水样、蛋花汤样、脓血便),若出现血便、黑便或腥臭异味,需及时就医排查肠道感染或其他疾病。

预防交叉感染:腹泻多由病毒或细菌引起,注意家庭卫生,患儿的餐具、玩具需单独清洗消毒;家长接触患儿前后应彻底洗手,避免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

药物使用谨慎:未经医生指导,切勿自行给孩子使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需空腹服用,且过量可能导致便秘)或抗生素,以免掩盖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儿童腹泻看似常见,但科学护理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通过合理饮食调整、及时预防脱水和细致的肛周护理,多数患儿可在3 - 7天内恢复。若孩子出现高热、剧烈呕吐、血便或持续脱水症状,务必立即就医,接受专业治疗。家长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不仅能减轻孩子的痛苦,更能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李天述 南召县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附属医院 儿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