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回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也是儿童腹泻的“高发期”。据统计,每年3-5月,儿科门诊中腹泻患儿占比可高达30%-40%,其中2岁以下婴幼儿尤为高发。腹泻不仅影响孩子营养吸收,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一、春季为什么是儿童腹泻高发季?
1、病毒“复苏”:轮状病毒与诺如病毒的“双重攻击”
轮状病毒:春季是轮状病毒活跃期,其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孩子会出现“三多”症状——大便次数多、水量多、呕吐多,易引发脱水。
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少量病毒颗粒即可致病,常在学校、幼儿园等场所爆发,表现为突发呕吐、水样便。
2、气候“善变”:免疫力“过山车”
气温波动:春季昼夜温差大,孩子腹部受凉可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引发腹泻。
过敏原增多:花粉、柳絮等过敏原刺激,可能诱发过敏性肠炎,表现为腹泻与皮疹、哮喘共存。
3、饮食“转型”:肠道“不适应”
新鲜果蔬上市:草莓、芒果等春季水果可能引发过敏或消化不良。
饮食结构变化:从冬季高热量饮食转向清淡时,若调整过急,可能因膳食纤维不足导致便秘,或油脂摄入过多引发脂肪泻。
4、细菌“复苏”:食源性疾病风险上升
春季湿度升高,食物易滋生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若储存不当或加工不彻底,可能引发感染性腹泻。
二、如何科学防治儿童腹泻?
1、预防为主:筑牢“三道防线”
疫苗接种:
轮状病毒疫苗:2月龄-3岁儿童可接种,能有效降低重症腹泻风险。
流感疫苗:减少呼吸道病毒感染,避免继发肠道症状。
卫生习惯:
勤洗手: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归来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家长处理粪便后也需彻底洗手。
消毒玩具: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孩子常接触的玩具、餐具。
饮食管理:
避免生食:春季慎吃生鱼片、未洗净的草莓等高风险食物。
适量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2、精准治疗:区分病因,避免“踩坑”
病毒性腹泻:
无特效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补液、补锌),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补锌疗法: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6月龄以下儿童每日补锌10mg,6月龄以上20mg,持续10-14天,可缩短病程。
细菌性腹泻:
抗生素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饮食调整:
急性期:暂停牛奶、高糖食物,选择低渗口服补液盐(ORS)预防脱水。
恢复期:逐步引入易消化食物,如米汤、苹果泥,避免高脂、高糖饮食。
3、警惕脱水:补液的“黄金法则”
脱水信号:
轻度:口唇干燥、尿量减少(每日尿布少于6块)、哭时少泪。
中重度: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精神萎靡。
补液方法:
口服补液盐(ORS):按说明书冲调,少量多次饮用,2岁以下儿童每次腹泻后补充50-100ml。
静脉补液:若孩子呕吐频繁、无法进食,需及时就医输液。
三、家庭护理:从“细节”到“整体”的呵护
1、病情观察:做孩子的“健康侦探”
大便记录:用手机拍摄大便照片,记录次数、性状(水样、糊状、血便等),就医时提供给医生。
体温监测:每日早、晚测量体温,若发热超过3天,需警惕继发细菌感染。
2、臀部护理:预防“红屁屁”
清洁技巧: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避免用力擦拭。用柔软棉布拍干,或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保持15cm距离)。
防护措施:涂抹含氧化锌的护臀膏,形成保护膜。勤换尿布,选择透气性好的产品,避免使用塑料布。
3、饮食管理:从“禁食”到“恢复”的科学过渡
急性期(24-48小时):母乳喂养儿继续哺乳,适当减少辅食。配方奶喂养儿可改用无乳糖奶粉,减轻肠道负担。
恢复期(3-7天):逐步引入米汤、稀粥、苹果泥等低脂、低纤维食物。避免高糖食物(如果汁、甜饮料),可能加重渗透性腹泻。
4、环境管理:打造“肠道友好型”家庭
通风消毒: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减少病毒在室内滞留。患儿餐具单独消毒,可用沸水煮沸15分钟。
隔离措施:患儿暂时不去幼儿园,避免交叉感染。家庭成员接触患儿后需彻底洗手,尤其避免用未洗的手触摸口鼻。
5、心理安抚:关注孩子的“情绪需求”
腹泻患儿可能因腹痛、肛门不适哭闹,家长可通过拥抱、讲故事转移注意力。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保持家庭氛围轻松,有助于病情恢复。
四、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高热不退:体温>39℃,或发热超过3天。
严重脱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极差、尿量极少或无尿。
血便:大便呈果酱样或含鲜血,提示肠套叠、细菌性痢疾等严重疾病。
意识改变:嗜睡、惊厥、昏迷,可能为中毒性脑病。
持续呕吐:无法进食或口服药物,需静脉补液。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科学的呵护下,远离腹泻困扰,拥有强健的肠道和蓬勃的生机。愿春日的暖阳洒满他们的笑脸,在成长的路上自由奔跑、肆意欢笑,健康快乐地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
(金鑫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区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