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每年的特定季节,手足口病在儿童群体中呈现出高发态势,令众多家长忧心不已。了解其症状、掌握预防方法以及熟知家庭护理要点,对于守护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手足口病的症状表现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潜伏期一般为2 - 10天,平均3 - 5天。发病初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左右,部分孩子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而忽视。
在发热后的1 - 2天,孩子的口腔黏膜、唇、舌、牙龈等部位会出现散在的疱疹或溃疡,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面,引起疼痛,导致孩子进食困难、哭闹不安。同时,手、足、臀部、手臂、腿部等部位也会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不结痂、不结疤。这些皮疹通常呈离心性分布,也就是说,皮疹从发病部位的中心向外围扩散。多数患儿在一周左右能够自愈,但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引发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基础。要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避免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后再食用,防止病从口入。
(二)环境卫生
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定期对孩子的玩具、个人用品(如餐具、奶瓶、衣物等)进行清洗和消毒。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降低室内病菌浓度。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减少感染的机会。
(三)疫苗接种
目前,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手足口病疫苗已经研发成功并上市。虽然该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类型的手足口病,但可以有效降低因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发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当地疫苗接种政策,考虑为孩子接种手足口病疫苗,为孩子的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三、家庭护理要点
(一)隔离与休息
一旦发现孩子患有手足口病,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防止交叉感染。隔离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周,直到孩子的症状完全消失且体温正常。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二)饮食护理
由于口腔疱疹和溃疡会引起疼痛,孩子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家长应给予孩子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粥、软烂面条、果汁等。避免给孩子食用辛辣、酸性、坚硬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黏膜,加重疼痛。饮食宜温凉,可少量多次进食,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水分。
(三)口腔护理
保持孩子口腔清洁,饭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以减轻口腔疼痛,预防口腔感染。对于口腔疱疹破溃后形成的溃疡面,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如口腔溃疡散、西瓜霜等。
(四)皮疹护理
孩子的手、足、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会自行消退。但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孩子抓挠疱疹,以免抓破后引发感染。如果疱疹破裂,可局部涂抹碘伏等消毒剂,防止感染扩散。
(五)病情观察
在孩子患病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手足口病虽然常见,但只要家长们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孩子患病能够正确进行家庭护理,就可以有效降低孩子感染的风险,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个手足口病高发季,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
(吴恒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