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儿鼻渊的中医治疗

2025-05-02 13: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小儿鼻渊,中医称之为“鼻渊”,是指小儿因外感风邪或肺脾虚弱导致的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的疾病。在中医理论中,鼻渊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消除症状,更注重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增强小儿的体质,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中医对小儿鼻渊的认识

中医认为小儿鼻渊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外感和内伤。外感主要是指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失宣,鼻窍不通;内伤则多与小儿的体质有关,如肺脾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或痰湿内生,阻塞鼻窍。

具体来说,外感风寒型鼻渊多见于气候变化剧烈时,小儿因衣着不当或受凉而发病。此时,患儿常表现为鼻塞、流清涕、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而风热型鼻渊则多见于气温较高或气候干燥的季节,患儿常表现为鼻塞、流黄涕、头痛、发热、口渴等症状。

内伤型鼻渊则多见于体质虚弱的小儿,尤其是肺脾两虚者。这类患儿常表现为鼻塞、流涕迁延不愈,伴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痰湿阻窍型鼻渊则多见于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的小儿,常表现为鼻塞、流黏涕、头重如裹、胸脘痞闷等症状。

 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小儿鼻渊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小儿的具体体质和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原则包括:

1. 疏风解表:对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鼻渊,中医会采用疏风解表的方法,使外邪从表而解。具体用药时,风寒型可选用桂枝汤加减,方中桂枝、生姜辛温解表,芍药、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风热型则可选用银翘散加减,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荆芥辛凉解表,桔梗、甘草宣肺利咽。

2. 清热解毒:对于风热引起的鼻渊,中医会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以清除体内的热邪。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作用。

3. 健脾化痰:对于因脾虚湿盛导致的鼻渊,中医会采用健脾化痰的方法,以增强脾胃功能,减少痰湿的产生。常用方剂如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陈皮健脾化痰,半夏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4. 补肺固表:对于肺气虚弱的小儿,中医会使用补肺固表的药物,增强肺卫功能,抵御外邪。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加减,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祛风解表。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鼻渊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外治法、针灸、推拿等。

 中药内服

中药内服是治疗小儿鼻渊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用不同的方剂:

1. 风寒型:选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桂枝汤加减。方中桂枝辛温解表,生姜温中散寒,芍药敛阴和营,大枣补脾益气,甘草调和诸药。若鼻塞较重,可加辛夷、苍耳子以通鼻窍;若头痛明显,可加川芎、白芷以活血止痛。

2. 风热型:选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如银翘散加减。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荆芥辛凉解表,桔梗、甘草宣肺利咽。若鼻涕黄稠,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若口渴明显,可加天花粉、芦根以生津止渴。

3. 肺脾虚弱型:选用健脾益肺的药物,如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陈皮健脾化痰,半夏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若气虚明显,可加黄芪、山药以益气健脾;若食欲不振,可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化积。

4. 痰湿阻窍型:选用化痰利湿的药物,如二陈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若痰湿较重,可加苍术、厚朴以燥湿化痰;若鼻塞严重,可加辛夷、白芷以通鼻窍。

 外治法

外治法包括熏洗、滴鼻、敷贴等,可以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1. 熏洗法:使用具有清热解毒、通窍作用的中药煎水熏洗鼻腔。常用药物如苍耳子、辛夷、薄荷等,煎水后用蒸汽熏鼻,待水温适宜后再用纱布蘸药液清洗鼻腔,每日1-2次。

2. 滴鼻法: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炎作用的中药制成滴鼻液,直接滴入鼻腔。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冰片等,制成滴鼻液后,每次滴入鼻腔2-3滴,每日3-4次。

3. 敷贴法:在特定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经络传导作用于鼻部。常用穴位如迎香、合谷、风池等,药物可选用具有辛温通窍作用的中药,如细辛、白芷、薄荷等,制成药膏后敷贴于穴位,每日1次。

 针灸

针灸治疗小儿鼻渊主要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穴位有迎香、合谷、风池等。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具有通鼻窍、散风热的作用;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

针灸治疗时,可根据患儿的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穴位和手法,一般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2-3次。

 推拿

推拿治疗小儿鼻渊主要是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体质。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捏脊、揉迎香、按揉肺俞等。

捏脊法:患儿俯卧,家长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沿患儿脊柱两侧,从下而上捏提皮肤,每次捏3-5遍,每日1次,具有健脾益气、调和阴阳的作用。

揉迎香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轻轻揉按迎香穴,每次揉按1-2分钟,每日2-3次,具有通鼻窍、散风热的作用。

按揉肺俞法: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次按揉1-2分钟,每日2-3次,具有补肺益气、宣肺化痰的作用。

 结语

中医治疗小儿鼻渊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中药内服、外治法、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小儿的体质,消除症状,预防复发。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配合和小儿的自我调养同样重要,共同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张凤仙 洛阳市中医院 中医儿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