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5-02-14 15: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能够有效缓解髋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最常用手术方式,被称为骨科现今最成功的手术之一。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关节假体设计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THA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仍无法完全避免。脱位是THA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仅次于假体松动的发生率。初次THA术后脱位的发生率为0.5%~7%,而翻修术后脱位的发生率为6.6%~21.2%。大多数脱位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即多数为早期脱位。

髋关节置换术虽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术后脱位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医生的角度来看,术后脱位的原因多种多样,需引起医护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视,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手术因素: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假体的位置不正确,例如股骨头、髋臼杯的角度不准确,可能会增加脱位风险。理想的髋臼杯前倾角应为15°到20°之间,外展角则应该在40°到45°之间。若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安放假体角度存在偏差,或髋臼周围软组织修复不彻底,都可能为术后脱位埋下隐患。另外,股骨端假体柄的大小或者型号选择不匹配,也会增加潜在的脱位风险。不同入路对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影响不同,在THA入路选择中,后外侧入路视野暴露彻底且操作简便,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前外侧入路容易引起前脱位,而后外侧入路容易引起后脱位。

2.肌肉力量及功能:术后髋关节周围肌肉无力或协调性差,也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脱位原因,尤其是臀中肌和髂腰肌等对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的肌肉,如果未能及时恢复其功能,就会增加髋关节脱位的可能性。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通常合并臀部肌肉的牵拉伤,还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肢体肌力差,术后肌肉对关节的控制力或协调性差,也是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

3.患者行为:术后不当的运动或姿势,如过度弯曲、内收内旋或旋转髋关节,容易引发脱位。过早或过度活动,尤其是极限运动,可能导致关节脱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跷二郎腿、深蹲等,也可能增加脱位风险。遵循医嘱进行康复锻炼,增加患肢肌肉力量,并避免内收内旋、过度屈曲等高风险动作,对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非常重要。

4.假体选择:通常情况下需根据患者身高、股骨髓腔大小、髋臼解剖特点等来选择假体,不同假体选择对于术后肢体长度、髋关节脱位、股骨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等均有很大影响。对于髋臼内衬存在高边界防脱位设置可降低脱位风险,另外对于双动全髋关节假体的选择,也大大降低髋关节脱位风险。不同的假体设计和材料可能影响脱位发生概率。某些低摩擦系数的材料或形状更适合降低此类风险。

5.其他因素:如肥胖、年龄较大、假体周围骨折、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或既往有髋部手术病史,均可能提高脱位发生的概率。

髋关节脱位后治疗选择:患者髋关节活动后过度疼痛、患肢姿势异常伴有活动受限或肢体短缩提示可能为脱位。医护人员应及早发现并拍髋关节X线片。大部分脱位可以通过闭合复位解决,但对于反复脱位、假体位置不当、存在髋部骨折或软组织撕裂的患者应行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大多数脱位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应避免髋关节屈曲、内旋或外旋过快、角度过大,如突然坐起、翻身穿袜及跷二郎腿等情况。目前多数学者认为,THA术后不要交叉双腿做盘腿动作,双腿间放置软枕以保持患肢外展,不要坐软沙发或矮椅,坐位时不要前倾,不要弯腰拾物,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生活中不使用蹲便器。

总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键在于术后的康复与自我管理,以减少脱位的风险。保持适当的活动范围,逐步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以及定期接受复查,均对预防脱位有重要作用。

 

(陈世琳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关节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