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困扰着众多中老年人,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中医理论中,膝关节炎并非单一病症,而是通过细致的辨证,能精准找到病因病机,进而采取个性化的诊治方法,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
膝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剖析
中医认为,膝关节炎的发生与人体正气不足、外邪侵袭、劳损外伤及肝肾亏虚等因素密切相关。正气不足,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风寒湿邪便易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此为“痹证”范畴。正如《黄帝内经》所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劳损外伤也是重要病因。长期过度劳累、膝关节反复扭伤或遭受暴力撞击,会使局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肝肾亏虚则是膝关节炎发病的内在基础。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膝关节就容易发生退变、劳损,引发炎症。
膝关节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将膝关节炎分为多种证型,不同证型症状表现各异,治疗方法也各有侧重。
风寒湿痹型较为常见。患者膝关节疼痛较为剧烈,呈游走性,痛处喜暖怕冷,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无明显红肿热象。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这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风湿热痹型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局部红肿热痛,触之灼手,活动受限,常伴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为风湿热邪壅滞经络,气血郁滞不通,郁而化热所引发。
瘀血痹阻型患者多有膝关节外伤史,疼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夜间疼痛加剧,关节屈伸不利,局部可见青紫瘀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这是外伤导致局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的典型表现。
肝肾亏虚型多见于中老年人或久病体虚者。膝关节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眩等肝肾不足之症。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无力。这是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不荣则痛所致。
中医辨证诊治膝关节炎的特色方法
针对风寒湿痹型膝关节炎,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主。常用方剂为乌头汤加减,方中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共奏散寒止痛之效。同时,可配合中药熏洗,选用艾叶、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等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作用的中药,煎汤后趁热熏洗膝关节,使药力直达病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风湿热痹型治疗则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为原则。白虎加桂枝汤是常用方剂,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桂枝疏风通络,粳米、甘草调和脾胃。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可进行针灸治疗,选取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位,采用泻法,以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瘀血痹阻型治疗关键在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加减效果显著,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活血化瘀,没药、五灵脂、香附行气止痛,牛膝、地龙通经活络。还可采用推拿手法,如揉法、滚法、拿法等,作用于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促进瘀血消散,缓解肌肉痉挛。
肝肾亏虚型治疗重在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独活寄生汤是经典方剂,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等补肝肾、强筋骨,细辛、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此外,艾灸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肝俞等穴位,能温通经络、补益肝肾,增强人体正气,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
中医防治膝关节炎的日常调护
在日常生活中,膝关节炎患者也需注重调护。居住环境应温暖干燥,避免久居潮湿阴冷之地。注意膝关节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可佩戴护膝。适度进行功能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动作舒缓,能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可适当多食用一些具有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黑豆、核桃、黑芝麻、山药、山楂等。
中医辨证诊治膝关节炎,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个体差异,通过内服中药、外用熏洗、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相结合,再配合日常调护,为膝关节炎患者提供了一套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陈宝刚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