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的“蒙汗药”到现代精准麻醉,麻醉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粗放使用天然植物提取物到科学化、可控化、个体化给药的漫长历程。现代麻醉药的安全性建立在严格的药理研究、剂量控制、实时监测以及多学科协作的基础上,而这一进步极大降低了麻醉风险,使手术和疼痛治疗更加安全可靠。
一、从“蒙汗药”到现代麻醉的历史演变
1. 古代麻醉的雏形——曼陀罗与“蒙汗药”
古代中国和西方均使用曼陀罗、莨菪等植物提取物作为麻醉剂,其有效成分如东莨菪碱、阿托品等可抑制副交感神经,导致肌肉松弛、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例如,华佗的“麻沸散”可能含有曼陀罗成分,用于外科手术麻醉,但因配方失传,其安全性难以考证。
2.现代麻醉学的开端——乙醚与氧化亚氮
19世纪,乙醚和氧化亚氮(笑气)的发现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诞生。1846年,美国医生威廉·莫顿首次公开演示乙醚麻醉手术,使无痛手术成为可能。相较于古代“蒙汗药”的不可控性,乙醚的剂量和效果更易调节,但仍存在易燃、刺激呼吸道等缺点。
3.20世纪后的精细化发展——氟代类麻醉药
20世纪50年代后,氟烷、异氟烷、七氟烷等氟代类麻醉药相继问世,它们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如七氟烷诱导快、代谢迅速,适用于儿童和成人。同时,肌松剂(如箭毒衍生物)和拮抗剂(如新斯的明)的结合使用,使麻醉深度可精准调控。
二、现代麻醉如何实现安全可控?
1.药物设计的优化
- 短效与可逆性:现代麻醉药(如丙泊酚、瑞芬太尼)作用时间短,代谢快,减少术后残留风险。
- 靶向性增强:如右美托咪定选择性作用于α2受体,提供镇静而不抑制呼吸。
2.精准给药技术
- 吸入麻醉机:可精确调节气体麻醉药(如七氟烷)浓度,结合氧气监测防止缺氧。
- 靶控输注(TCI):通过计算机模型控制静脉麻醉药剂量,实现个体化给药。
3.实时监测与多模式麻醉
-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避免术中知晓或过度镇静。
- 联合用药:结合镇静、镇痛、肌松药,减少单一药物剂量,降低副作用。
4.严格监管与规范化操作
- 麻醉药物属于严格管制药品,临床使用需遵循指南,如美国ASA(麻醉医师协会)标准。
- 麻醉前评估(如ASA分级)可识别高风险患者,调整麻醉方案。
5. 精准麻醉下的麻醉后处理
(1)术后镇痛
麻醉医师会采取术前镇痛和术后镇痛相结合的治疗方案,以减轻术中和术后创伤应激反应。术前镇痛多采用全身镇痛和局部镇痛结合的方案,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通过减少有害刺激传入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感化,从而减少术后疼痛和镇痛药的用量。而术后镇痛则采用多模式化镇痛,不同镇痛药物以及不同镇痛方法联合应用,以达到最优化的镇痛效果。
(2)术后工作
麻醉医生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都要对病人进行干预。在术前主要参与是否接受手术麻醉的讨论,决定使用何种麻醉方式和监测措施;术中实施麻醉;术后帮助患者恢复,进行疼痛治疗。因此,尽管患者的手术完成了,但麻醉医生在后续工作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手术之后,麻醉医师应当定期访问患者,了解其术后情况,既有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又有利于对后期突发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针对治疗。
三、未来趋势:更智能、更安全的麻醉
1. 人工智能辅助麻醉:通过机器学习预测个体药物反应,优化给药方案。
2. 无创监测技术:如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脑氧合,减少术中并发症。
3.超短效药物研发:如瑞马唑仑,起效快、代谢更快,适用于短小手术。
从“蒙汗药”的粗放使用到现代精准麻醉,麻醉学的进步不仅依赖药物革新,更得益于科技与医学的深度融合。今天的麻醉已不再是“一针倒”的简单操作,而是融合药理学、工程学、数据科学的精密医学领域,使患者在无痛与安全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杨聪岩 信阳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