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其护理需贯穿疾病管理的全过程。科学合理的护理不仅能控制病情进展,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日常护理:从饮食到生活的全面调整
1.饮食管理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需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原则。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及深海鱼等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同时需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建议少食多餐以减轻心脏负担。此外,应限制酒精摄入,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2.运动指导
适度的有氧运动可改善心肺功能,但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计划。推荐选择散步、太极拳、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运动前需充分热身,运动中注意监测心率和身体反应,若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就医。避免清晨剧烈运动,可选择下午或傍晚进行。
3.生活习惯
患者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居住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寒冷刺激。戒烟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措施,需彻底戒除烟草依赖。同时需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预防便秘导致的血压骤升。
二、康复训练:科学运动与体能恢复
1.个性化运动方案
康复期运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初期以低强度活动为主,如室内缓慢步行,逐步过渡到户外慢跑或游泳。运动强度以“不引起明显不适”为原则,可通过心率监测调整强度。运动过程中需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并告知家属运动计划。
2.运动监测与调整
建议定期评估运动耐受性,根据身体反应调整运动方案。若运动后出现持续疲劳或心绞痛发作,需暂停运动并复诊。康复期可尝试轻度力量训练,如弹力带拉伸,但需避免屏气或过度用力。
三、心理支持:情绪管理与社会支持
1.情绪调节技巧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加重心脏负担。患者可通过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缓解压力。建议培养兴趣爱好,如园艺、书法等,转移注意力。
2.专业心理干预
若情绪问题持续存在,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可改善情绪状态。家属需学习沟通技巧,避免指责性语言,营造支持性家庭环境。
四、长期管理:药物依从与定期监测
1.规范用药
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及降压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监测药物副作用。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并告知家属药物存放位置及使用方法。
2.定期随访
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及血压监测。若出现胸痛、心悸等症状加重,需立即就医。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记录血压、心率及症状变化,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3.自我管理教育
患者需主动学习冠心病相关知识,掌握心绞痛发作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可通过参加医院组织的健康讲座或线上课程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家属需协助患者制定生活计划,监督药物服用情况,并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急救措施。
冠心病护理需患者、家属及医疗团队多方协作。患者需树立长期管理意识,将健康行为融入日常生活,实现疾病与生活的平衡。
(张爽 郑州市中医院 心血管病二科 副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