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如同人体永不停歇的发动机,通过血管将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器官,维持着生命的运转。它每分钟跳动 60 - 100 次,一年跳动约 3500 万次,一生跳动可达 25 亿 - 30 亿次。然而,这个至关重要的器官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公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2》显示,我国目前约有 3.3 亿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已位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但令人欣慰的是,心血管病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我们能够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守护心脏健康。
认识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的一系列疾病,涵盖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会对心脏和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影响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病变与衰竭。
在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现有患者达 3.3 亿,其中高血压患者数量最多,约为 2.45 亿;外周动脉疾病患者 4530 万;脑卒中患者 1300 万;冠心病患者 1139 万;心衰患者 890 万等。而且,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改变因素和不可改变因素。
可改变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如同一个无形的杀手,持续损伤心脏和血管的功能,极大地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据统计,高血压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数倍。
2、糖尿病:糖尿病会悄然损害血管壁,致使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显著提高心梗的发生风险。约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并发心血管疾病。
3、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不仅会引起血管痉挛,还会增加血小板活性,导致血栓形成,使心肌梗死的风险大幅上升。吸烟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不吸烟人群高出数倍。
4、肥胖和缺乏运动:肥胖和长期缺乏运动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数据显示,肥胖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 30% - 50%。
5、焦虑:长期处于焦虑、精神紧张状态,会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心态平和者高 20% - 30%。
6、酗酒:过量饮酒会加重 “三高” 症状,增加脑卒中、心梗等疾病的发病风险。长期酗酒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适度饮酒或不饮酒者高出 2 - 3 倍。
7、饮食口味重:长期高盐饮食会使血管硬化、血压升高,还会加重肾脏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 5 克,但我国部分地区居民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高达 10 克以上。
不可改变因素
1、性别:女性在绝经期以前,冠心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雌激素对心脏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然而,绝经以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这种保护作用降低,女性的冠心病发病率开始升高。
2、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男性患者在 40 岁之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可能高发,且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甚至 30 多岁的患者也不少见;女性往往在 50 岁以后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3、遗传:如果家族中有明确的冠心病或高血压病家族史,那么个体患冠心病或高血压病的风险会相应增加。研究表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无家族史者高出 2 - 5 倍。
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治
令人振奋的是,心血管疾病虽然严峻,但可防可治。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的早期,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能够显著减缓病变进程,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对于处于心血管疾病晚期的患者,加强干预措施同样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心血管病的防治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水果、蔬菜、豆类、坚果、鱼类、低脂乳制品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应限制过高胆固醇摄入,用不饱和脂肪(如茶树油、橄榄油、玉米油等植物油)代替饱和脂肪(除鱼油外的动物油),避免摄入过多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控制在 2g 以下,主要存在于植物人造黄油蛋糕、含植脂末的奶茶等加工食品中)。同时,要避免过多钠摄入,建议每日食盐不超过 5g,碳水化合物摄入供给占每日能量的 50% - 55%,增加蛋白质摄入(鸡鸭鱼肉、鸡蛋、牛奶和海产品都是优质蛋白,建议每天 1g/Kg 体重)。食物应多样化,每天尽可能吃到 12 种以上的食物,每周吃到 25 种以上。
2、适量运动:避免久坐,增加身体活动。建议每天运动半小时至一小时,每周最好能积累 150 - 30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时微微出汗、能正常说话但不能唱歌),或每周积累 75 - 150 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绳、快速游泳等,运动时呼吸急促、难以正常说话)。心血管病患者应选择以下肢运动为主的项目,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等,每周至少锻炼 3 - 5 次,每次 30 - 60 分钟。
3、控制体重:维持健康体重(BMI 在 20.0 - 23.9kg/m²)有利于血脂控制,同时建议腰围控制在男性 < 85 厘米、女性 < 80 厘米。超重和肥胖者,可采用限制热量摄入(男性宜控制在每天 1500 - 1800 千卡,女性则为每天 1200 - 1500 千卡)、增加身体活动等综合管理措施减轻并维持体重。例如,每周 15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作为初始减重措施,每周 200 - 300 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用于维持体重、减少反弹。
4、健康睡眠:健康睡眠包括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质量。熬夜会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交感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脂血糖升高的风险增加,长期熬夜甚至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诱发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建议每天固定在 23 点前入睡,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5、良好心态: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长期压抑、郁闷、沮丧、悲观、嫉妒、暴躁、暴怒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会质变成生理性疾病。我们应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6、戒烟限酒:无论何时戒烟都会获益,越早戒烟,获益越多。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极大,应坚决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同时,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酒精量 < 15g,避免酗酒对心血管造成损害。
7、定期体检:定期检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措施。通过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异常,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检查项目。
危险因素控制
1、降压治疗: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压,如果血压超过 140/90 毫米汞柱,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选择合适的降压方式,尽可能把血压降到 120/80 毫米汞柱以下。控制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环节,有效降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血脂管理:血脂异常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往往升高,它被称为 “坏胆固醇”,容易在冠状动脉以及其他动脉壁上形成斑块,导致动脉血管狭窄,进而降低血流量,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医生会根据血脂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划分风险等级,确定降脂目标,并选用合适的降脂药物。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脂。
3、血糖管理:要主动检测血糖,查看是否患有糖尿病。若确诊糖尿病,一定要积极控制血糖,以减少因血糖异常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2 型糖尿病的治疗通常采用 “五驾马车” 模式,即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患者要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
定期检查心脏健康状况和进行心脏康复
1、定期检查心脏健康状况,能及时发现心脏的潜在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心电图检查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心脏康复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它能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率,对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术后以及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都有益处。通过心脏康复项目,如运动训练、心理辅导、营养咨询等,患者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
心血管疾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从 “心” 开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定期检查和进行心脏康复,就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让我们的心脏保持强劲有力,为生命的精彩续航。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心脏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拥抱美好的生活。
(张亚帅 濮阳广慈医院 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