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外科,每天都有骨折患者带着石膏、拄着拐杖“闪亮登场”。当骨头“咔嚓”那一下,不少人觉得生活突然按下了暂停键:吃喝拉撒全靠人伺候,连翻身都成了“高难度动作”。但别以为骨折后只能“躺平”!掌握这套康复秘籍,从卧床休养到活蹦乱跳,你也能上演一场华丽的逆袭!
一、骨折康复:一场和时间“掰手腕”的持久战
骨折后的康复,就像给受损的骨头“重建家园”。骨头断裂后,身体会启动“自我修复程序”:先是血肿机化,把断裂处的“废墟”清理干净;接着纤维骨痂生长,搭起临时的“脚手架”;最后骨性骨痂改造,让骨头重新变得坚固。这个过程短则几个月,长则大半年,期间稍有不慎,就可能让骨头“长歪”或者恢复缓慢。
很多人以为打了石膏、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其实康复期才是真正的“战场”。从卧床护理到功能锻炼,从饮食调理到心理调节,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加速康复的秘密。
二、卧床期:“躺平”也有技术含量
(一)姿势管理:别让“躺姿”拖后腿
骨折后卧床,可不是随便一躺就行!正确的姿势能减轻疼痛,防止关节僵硬。比如腿部骨折打石膏的患者,卧床时要在小腿下方垫个薄枕头,让患肢抬高15-30度,这样能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就像给受伤的腿搭了个“专属斜坡”。
脊柱骨折的患者更要注意,必须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仰卧位时可以在腰部垫个薄毛巾卷,帮助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侧卧位时,在两腿之间夹个枕头,避免脊柱扭曲。要是姿势不对,不仅影响骨头愈合,还可能落下腰酸背痛的毛病。
(二)防压疮“保卫战”
长时间卧床,皮肤持续受压容易长出压疮,就像皮肤被“压伤”了一样。尤其是骶尾部、足跟、肘部这些骨头突出的地方,要重点保护。可以使用气垫床、减压坐垫,每隔2小时帮患者翻个身,在受压部位涂抹润肤霜,轻轻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有些患者觉得翻身太麻烦,宁愿忍着也不动,这可是大错特错!压疮一旦出现,不仅疼痛难忍,还可能引发感染,让康复之路难上加难。所以,防压疮这场“保卫战”,必须从卧床第一天就打响!
(三)“躺平”也能动起来
别以为卧床就只能当“咸鱼”!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些简单的肌肉收缩练习。比如腿部骨折的患者,躺在床上勾脚背、绷脚尖,每次保持5-10秒,再放松,重复20-30次;上肢骨折的患者,可以握拳、伸指,活动手指关节。这些“小动作”能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就像给身体打了一针“活力剂”。
三、恢复期:功能锻炼“闯关攻略”
(一)拆除固定后的“热身赛”
当石膏、夹板拆除,意味着康复进入了新阶段。这时候,受伤的关节可能僵硬得像“生锈的机器人”,肌肉也变得松弛无力。别着急,先从简单的关节活动开始“热身”。
比如手腕骨折拆石膏后,可以用健康的手辅助受伤的手做屈伸、旋转动作,动作要缓慢轻柔,感觉微微酸胀就停下,别强行掰关节。每天做3-4组,每组10-15次。就像给生锈的机器滴润滑油,慢慢让关节恢复灵活性。
(二)力量训练“进阶之路”
关节活动开了,就要开始进行力量训练。可以借助弹力带、哑铃等小工具,循序渐进增加强度。比如手臂骨折康复,从举半瓶矿泉水开始,适应后换成整瓶,再慢慢换成小哑铃;腿部骨折患者,可以尝试靠墙静蹲,每次坚持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力量训练要遵循“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今天能举5次哑铃,明天就试试6次,别一下子加太多重量,小心拉伤。就像升级打怪,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让肌肉重新强壮起来。
(三)平衡与协调“终极挑战”
骨折康复的最后一关,是恢复平衡与协调能力。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单腿站立练习是个好方法:先扶着桌子单腿站立,保持身体稳定,每次30秒-1分钟,熟练后慢慢松开手;还可以走直线、过障碍物,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上肢骨折患者则可以练习用受伤的手抓握小物件、系纽扣,这些精细动作能帮助恢复手部功能。通过这些训练,让身体重新找回“稳如泰山”的感觉。
四、饮食调理:给骨头“加油补钙”
(一)补钙“主力军”
骨头愈合离不开钙,牛奶、酸奶、豆腐、虾皮都是补钙的“主力军”。每天喝500毫升牛奶,再吃点豆腐炖鱼,既能补充钙,又能摄入优质蛋白质,就像给骨头“加油”。但别迷信骨头汤补钙,其实汤里的钙含量少得可怜,还全是脂肪,喝多了小心长胖!
(二)维生素“小助手”
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就像给钙找了个“运输队长”。可以多吃些深海鱼、蛋黄,或者每天晒15-20分钟太阳,让身体自己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C也不能少,它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帮助骨痂生长,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准没错。
(三)拒绝“康复绊脚石”
康复期要远离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盐分摄入过多会加速钙流失,油炸食品、蛋糕这些高热量食物不仅没营养,还会影响消化。酒精和烟草更是骨头愈合的“大敌”,它们会干扰骨代谢,让康复时间大大延长。所以,为了骨头早日康复,这些“绊脚石”必须统统踢开!
五、心理调节:康复路上的“隐形翅膀”
骨折后不能自由活动,生活节奏被打乱,不少人会变得焦虑、烦躁,甚至抑郁。但坏情绪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让康复变慢。这时候,心理调节就像康复路上的“隐形翅膀”。
可以和家人朋友多聊天,把心里的委屈、担忧都说出来;也可以培养新爱好,比如听音乐、看书、做手工,转移注意力。要是感觉情绪低落持续很久,别硬扛,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记住,好心情也是康复的“良药”!
骨折康复虽然漫长,但只要掌握这些秘籍,从卧床期的精心护理,到恢复期的科学锻炼,再加上饮食和心理的双重调节,就能实现从“躺平”到“支棱”的逆袭。在急诊外科见过太多患者,靠着坚持和努力,重新跑回了生活的赛道。相信你也可以!带着这份秘籍,开启康复之旅吧!
(张海飞 周口市中心医院 急诊外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