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脊髓康复变形记:从“躺平”到“站起来”的逆袭

2024-08-02 18: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的神经系统里,脊髓堪称连接大脑与身体的“超级电缆”,负责传输着各种重要指令。但当脊髓因外伤、疾病遭受重创,就像这条“电缆”突然断裂,身体会瞬间陷入“失控”状态——从能跑能跳的“运动健将”,变成只能“躺平”的患者。不过别灰心!在正骨医院的脊髓损伤、骨与关节康复科,每天都上演着无数从“躺平”到“站起来”的逆袭故事。这条康复之路究竟如何“打怪升级”?带你一探究竟!

一、认识脊髓:人体的“生命中枢连接线”

脊髓藏在脊柱的“保护壳”里,外形像一条细长的白色软管,上连大脑,下至腰椎。它可不是个“花瓶”,而是承载着人体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关键枢纽”。简单来说,大脑发出的所有“行动指令”,比如抬腿、抬手,都要通过脊髓传递到四肢;而身体各处的感觉,如冷热、疼痛,也要靠脊髓上传给大脑。

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工作高效又精准,让我们能轻松完成走路、写字、跑步等动作。但一旦脊髓受损,就像“电缆”出现故障,信号传输中断。最常见的脊髓损伤原因有车祸、高处坠落、运动损伤,还有脊柱疾病压迫脊髓。损伤后的瞬间,患者可能突然感觉身体下半部分“消失”了——没了知觉,也无法控制肢体运动,生活一下子被按下“暂停键”。

二、脊髓损伤初期:突如其来的“人生转折”

当脊髓损伤发生,患者首先要面对的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在医院急诊室,医生会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处理,通过药物治疗减轻脊髓水肿,避免二次损伤。这就像给受伤的“电缆”做紧急修复,尽量保住剩余的功能。

度过急性期后,患者被转入脊髓损伤、骨与关节康复科。这时,他们往往面临着残酷的现实:颈部以下无法动弹,吃喝拉撒全靠他人帮忙;有的患者连呼吸都变得困难,需要借助呼吸机维持生命。曾经再简单不过的翻身、坐起,现在都成了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心理上,患者从震惊、否认,逐渐陷入焦虑、抑郁,感觉人生失去了希望。

三、康复之路的“打怪升级”:从“躺平”到“重启人生”

(一)早期康复:打好基础的“新手村任务”

在康复初期,患者就像进入了“新手村”,要完成一系列基础任务。首先是体位管理,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帮助调整合适的卧床姿势,避免压疮。就像给脆弱的身体“摆好造型”,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坏死。

接着是被动活动训练,治疗师会轻柔地活动患者的关节,从手指、手腕,到肩膀、髋关节,每个关节都不放过。这可不是简单的“掰腿掰胳膊”,而是通过被动运动,保持关节的灵活性,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同时,呼吸训练也必不可少,对于高位脊髓损伤影响呼吸功能的患者,要学习腹式呼吸、咳嗽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二)中期康复:突破瓶颈的“艰难副本”

度过早期康复,患者开始挑战更难的“副本”。肌力训练是重头戏,通过借助康复器械,如电动起立床、减重步态训练器,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肌肉力量。电动起立床能让长期卧床的患者慢慢适应直立姿势,促进血液循环;减重步态训练器则像“隐形翅膀”,减轻患者下肢的负担,辅助他们练习站立和行走。

神经功能训练也至关重要。康复治疗师会利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刺激瘫痪的肌肉,就像给“沉睡”的肌肉发送“唤醒信号”;同时通过感觉训练,让患者重新感知冷热、触摸,帮助神经功能恢复。这个阶段,患者可能会遇到各种瓶颈,比如进展缓慢、反复受伤,但每一次坚持都是向目标靠近。

(三)后期康复:回归生活的“终极关卡”

到了康复后期,目标是让患者尽可能回归正常生活,这就像挑战“终极关卡”。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患者要学习自己穿衣、洗漱、吃饭,哪怕一开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要反复练习。康复治疗师还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提供辅助器具,如轮椅、拐杖、支具,帮助他们实现独立活动。

职业康复也提上日程,对于有工作需求的患者,康复团队会评估其身体功能,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他们重返工作岗位。比如手部功能受限的患者,可以练习使用电脑辅助设备;下肢残疾的患者,学习适合的办公技能。这个阶段,患者不仅在身体上逐渐恢复,心理上也重拾自信,向着“重启人生”迈进。

四、中医特色康复:老祖宗的“秘密武器”来助力

在正骨医院的脊髓损伤康复中,中医特色疗法是一大亮点。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就像给“堵塞”的信号通道来一次“大扫除”。比如针刺腰部的肾俞穴、大肠俞穴,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帮助唤醒神经功能,促进肌肉收缩。

推拿按摩也是常用手段,康复师运用揉、按、推、拿等手法,放松紧张的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于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僵硬、关节挛缩,推拿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此外,中药内服、中药熏蒸等方法,从内到外调理身体,增强体质,为康复提供支持。

五、家庭与社会支持:康复路上的“最强辅助”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人的陪伴和鼓励是患者坚持下去的动力。在康复过程中,家属要学习护理知识,如压疮护理、膀胱管理、康复训练方法,成为患者的“私人康复师”。同时,社会的包容和无障碍设施的完善,也能让患者更顺利地回归社会。比如无障碍通道、公共交通工具的便利设施,能让坐轮椅的患者自由出行。

从“躺平”到“站起来”,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但也充满希望。在正骨医院脊髓损伤、骨与关节康复科专业团队的帮助下,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中医特色疗法,加上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无数患者实现了逆袭。每一次艰难的尝试,每一滴汗水的付出,都在书写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向着重新掌控生活的目标大步迈进!

(郭金惠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脊髓损伤、骨与关节康复三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