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日夜不停地为全身输送血液,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然而,当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如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时,这个“发动机”就可能“超负荷运转”,出现液体潴留等问题。此时,给心脏做“减法”——进行科学的容量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容量管理:心衰治疗的“隐形翅膀”
心衰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出,导致血液在体内淤积,引起液体潴留。液体潴留不仅会使患者出现下肢水肿、腹部积水等症状,还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容量管理就像是为心脏安装了一双“隐形翅膀”,通过控制液体的摄入和排出,维持体内液体平衡,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衰症状。
饮食“减法”:控制盐与水的摄入
盐和水是人体必需的物质,但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过量摄入盐和水就像给心脏“添堵”。盐的主要成分是钠,钠会促进肾脏对水分的再吸收,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因此,心衰患者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一般来说,心衰患者每天的钠盐摄入应小于5克,在急性发作期甚至要小于2克。这意味着患者要避免食用咸菜、腌制食品等高盐食物,尽量选择清淡、低盐的饮食。
水的摄入也需要谨慎控制。心衰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和体重,合理控制每日的饮水量。对于无明显低血容量的急性心衰患者,每天摄入液体量应控制在1500毫升以内,不超过2000毫升。可以使用有刻度的杯子精确计量饮水量,并关注食物中的含水量。例如,水果、蔬菜等食物的含水量较高,在计算每日饮水量时需要将其折算进去。
运动“减法”:适度为宜,避免过度
运动对于健康人来说是增强体质的好方法,但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运动需要掌握好“度”。过度运动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衰症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这些运动强度适中,不会给心脏带来过大压力,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运动时间和频率也需要合理安排。一般来说,心衰患者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多次进行,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在运动过程中,患者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如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药物“减法”:遵医嘱,合理用药
利尿剂是心衰容量管理中常用的药物,它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多余的液体,减轻心脏负担。然而,利尿剂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意增减剂量。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定时服用利尿剂,并密切观察自身是否有尿频、口渴等副作用。同时,要定期前往医院对自身的电解质水平进行监测,因为过度排尿可能会导致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如果出现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调整利尿剂的剂量或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除了利尿剂,心衰患者还可能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如ACE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衰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患者要了解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按时服药,不得漏服或擅自停药。
体重监测:容量管理的“晴雨表”
体重是反映心衰患者体内液体潴留情况的重要指标。心衰患者应每天在相同的时间、穿着相同的衣物、使用同一台体重秤测量体重,并将体重记录下来。如果发现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如3天内体重增加2公斤以上,可能代表液体潴留现象的发生,此时患者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除了体重监测,患者还可以观察自己的下肢水肿情况。下肢水肿是心衰的常见症状之一,当出现双下肢水肿时,说明体内的水分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患者可以通过手指按压不同部位来评估水肿的严重程度,如踝关节、小腿中部、膝关节、大腿等部位出现凹陷性水肿,分别代表体内的水分超过了2公斤、4公斤、6公斤、8公斤。
生活习惯“减法”: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吸烟和饮酒都会对心脏健康造成损害。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加重心衰症状;饮酒则会影响肝脏功能,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因此,心衰患者应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的作息对于心衰患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心理调节:保持乐观,减轻压力
心衰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这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心率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因此,心衰患者要学会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也可以参加一些心衰患者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和支持。
心衰容量管理是一门给心脏做“减法”的学问,涉及饮食、运动、药物、体重监测、生活习惯和心理调节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容量管理,心衰患者可以有效地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衰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让我们一起掌握这些“减法”技巧,为心脏的健康保驾护航。
(李依阳 周口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