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作为人体内不知疲倦的“泵”,日夜不停地为全身输送着富含氧气和养分的血液。然而,当它因各种原因不堪重负,开始出现功能障碍时,就会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其中咳嗽和水肿就是两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信号,它们可能预示着心功能衰竭的发生。
一、心功能衰竭的“求救信号”
1.咳嗽:肺部发出的警报
咳嗽本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但如果咳嗽与心功能衰竭有关,那可就大意不得了。当心脏功能出现衰竭时,肺部往往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肺部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肺部淤血。淤血的肺部刺激呼吸道黏膜,从而引发咳嗽。这种咳嗽在心衰患者中较为常见,且常常伴有一些特殊表现。
患者可能会在夜间平卧时咳嗽加剧,因为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部淤血更加严重,咳嗽也就更为明显。咳嗽时还可能伴有白色泡沫痰或粉红色泡沫痰,白色泡沫痰通常提示肺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淤血,而粉红色泡沫痰则是急性左心衰的典型表现,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立即就医。
有一位患有高血压多年的张大爷,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夜间咳嗽,起初以为是感冒了,自行服用了一些感冒药,但症状并未缓解。后来咳嗽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粉红色泡沫痰,家人赶紧将他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发现张大爷已经出现了心功能衰竭,正是肺部淤血导致了他持续的咳嗽。
2.水肿:体液潴留的信号
水肿也是心功能衰竭的重要信号之一。心脏功能下降,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体液在身体组织间隙潴留,从而引起水肿。心衰引起的水肿通常首先出现在身体的低垂部位,如脚踝、腿部等。在按压水肿部位时,皮肤会出现凹陷,且凹陷不会立即恢复,这是心衰水肿的典型特征。
李女士是一位办公室职员,平时工作忙碌,很少运动。最近她发现自己的脚踝和小腿出现了水肿,起初以为是长时间坐着导致的,并没有太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肿越来越严重,甚至蔓延到了大腿和腹部。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去医院检查。经过详细检查,李女士被诊断为心功能衰竭,水肿正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不足,导致体液潴留引起的。
二、心功能衰竭的其他“求救信号”
1.呼吸困难:身体缺氧的呐喊
呼吸困难是心功能衰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患者在活动后,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肺淤血加重,就会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的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端坐呼吸是指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则是指患者在夜间睡眠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被迫坐起,严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
2.乏力与疲倦:能量供应不足的体现
由于心脏功能减弱,肌肉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流供应,全身能量供应不足,患者会感到持续的乏力与疲倦。即使是轻微的体力活动,也会让患者感到极度疲倦,休息后仍难以恢复正常的精力状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3.心悸与心律失常:心脏“失控”的表现
心衰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跳加快、心跳不规则等心悸症状。这是因为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而不得不加快跳动,导致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不齐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及时就医。
三、面对心功能衰竭“求救信号”的应对策略
1.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一旦出现咳嗽、水肿、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症状,尤其是这些症状同时出现或逐渐加重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以及安排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标志物检测等相关检查,来明确是否为心功能衰竭,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2.药物治疗,改善心脏功能
对于心功能衰竭患者,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利尿剂可以促进尿液排出,减少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心脏的负担,缓解水肿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的后负荷,同时还能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脏功能。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改善心脏功能。
3.生活方式调整,助力心脏康复
心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很多方面。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以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同时适当限制液体摄入,避免饮用过多的水和饮料。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在心衰症状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耐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增加。
4.心理支持,增强治疗信心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长期患病,生活质量下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关心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自身也应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结语
咳嗽和水肿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心功能衰竭发出的“求救信号”。我们要提高对这些信号的认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心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曹清野 永城市中心医院 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