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这个曾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如今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双双上升的前五位的恶性肿。但值得庆幸的是,结直肠癌是可防可治的癌症之一,只要掌握科学的预防和早筛方法,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结直肠癌的“成长轨迹”
正常的肠黏膜细胞在外界不良因素刺激下,会逐渐发生异常增生,从不起眼的肠息肉开始,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演变,最终可能发展为癌症。这个过程为我们提供了阻断它的黄金机会。若能在肠息肉阶段及时发现并切除,就能将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
日常预防:构筑健康防线
饮食是影响肠道健康的关键因素。现代人偏爱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红肉、加工肉类等,这些食物会增加肠道负担,促使肠道内有害菌群滋生,进而诱发肠道病变。相反,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西兰花、菠菜)、水果(苹果、香蕉)以及全谷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及时排出毒素;同时,减少红肉和深加工肉类的摄入,控制饱和脂肪,增加白肉(如鱼肉、鸡肉)和植物蛋白的摄取,都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风险。适当的钙质补充也有助于减少这类肿瘤的发生。
长期久坐不动、运动量不足,会使肠道蠕动减缓,代谢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肠壁的刺激。而规律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不仅能增强肠道功能,还能调节免疫系统,提高身体的抗癌能力。
此外,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睡眠、学会调节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对维持肠道健康也至关重要。烟酒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而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肠道正常功能。
早筛:发现癌症的“火眼金睛”
早筛是实现结直肠癌可防可治的关键。4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遗传史、患有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高危人群,更应重视筛查。
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初筛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无法察觉的微量血液,来判断肠道是否有病变。肠镜检查则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它能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发现微小病变,并可在检查过程中对可疑组织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及时清除早期病变,把恶性肿瘤阻击于萌芽状态。普危人群,建议45岁后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若有家族病史等高危人群,筛查时间应提前至25-40岁,并缩短检查间隔。一些商品化的试剂盒,利用甲基化的原理设计,可以在无需肠道准备的情况下,无需插管,无需整块时间完成筛查,准确度接近结肠镜的结果。
结直肠癌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重视日常预防,积极参与早筛,就能掌握健康主动权。从现在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定期进行筛查,为肠道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远离结直肠癌的威胁。
(刘金波 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结直肠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