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的隐秘战场上,结直肠癌犹如一位潜伏极深的“危险分子”,悄无声息地威胁着生命安全。早期它隐匿无声,待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故而,为肠道安排定期“安检”,借助科学有效的早筛手段揪出隐患,是打赢这场生命保卫战的关键所在。
一、认识“敌人”:结直肠癌的隐匿特性
结直肠癌起病隐匿,初期肠道黏膜仅是微观层面悄然异变,几个异常细胞悄然增殖,毫无痛感与不适。随着肿瘤“势力”扩张,它才逐渐显露出“獠牙”。可能先是排便习惯悄然改变,原本规律每日一次,变为次数增多,每日三四次甚至更多,或是便秘腹泻交替,令人摸不着头脑;大便性状也异样起来,掺杂血丝、黏液,颜色暗沉,从正常棕黄转为乌黑或暗红,这是肿瘤侵蚀血管、黏膜溃烂渗出的信号;腹部隐隐作痛,初期如蚊蝇轻叮,间歇发作,位置不固定,后期随着肿瘤挤压肠腔、侵犯周边组织,疼痛加剧且定位精准,常集中于下腹,还伴有腹胀、腹部肿块,可此时病情多已进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飙升。
二、“安检”信号灯:明确高危因素
开启肠道“安检”前,精准定位高危人群至关重要,他们恰似信号灯指引筛查方向。年龄是首要信号灯,40 岁后结直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陡坡上扬,因此 40 岁应作为大众筛查起始“哨点”;家族遗传似紧密连锁警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肠癌家族,成员携带突变基因,发病风险比常人高数倍,需从青春期后密切监测;炎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是慢性炎症“催熟剂”,长期炎症刺激肠黏膜,历经十余年病程,癌变风险大幅攀升;生活方式“红灯”常亮者亦高危,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久坐不动、肥胖、吸烟酗酒人群,肠道蠕动滞缓,毒素堆积,肠癌易乘虚而入,及时调整生活轨迹、强化筛查是当务之急。
三、初筛“先锋”:居家自检与问卷评估
肠道“安检”首道关卡在家中即可开启。粪便潜血试验是简易“前哨”,自检试纸操作便捷,晨起新鲜粪便采样,依说明书滴加试剂,数分钟内观察显色,若隐血阳性,虽不能确诊肠癌,却警示肠道有出血病灶,可能是息肉、炎症或早期肿瘤,需进一步排查;问卷评估是自我审视“放大镜”,线上线下问卷聚焦饮食、排便、家族史等维度,近期排便习惯紊乱、便血、直系亲属患癌等关键项若勾选,结合年龄因素,便需主动迈向医院专科筛查,莫因疏忽错过预警。
四、精准“扫描”:肠镜检查全解析
肠镜堪称结直肠癌筛查“金标准”,是洞察肠道实况的高清“探头”。检查前肠道准备是关键,检查前 1 - 2 天低渣半流食,禁食含籽带皮蔬果、红色肉类,检查当日清晨大量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泻药,排空肠道,确保视野清晰,虽准备过程稍显繁琐,但关乎检查成败;检查时放松身心配合医生,侧卧屈膝,肠镜经肛门缓缓推进,过程中或有腹胀、轻微腹痛,属正常现象,若发现息肉,经验丰富医生当即精准活检或切除,微小息肉“斩草除根”,阻断癌变进程;检查后需静卧观察,待麻醉苏醒或腹胀缓解,初期流食过渡,若无腹痛、便血等异常,后续渐恢复正常饮食,依病理结果遵医嘱定期复查或进一步治疗,肠镜守护下,肠道隐患无处遁形。
五、新兴“护卫”:基因检测与多靶点筛查
科技浪潮涌起,基因检测为肠癌早筛添翼。粪便 DNA 检测瞄准肠道脱落细胞基因突变,检测 KRAS、NRAS、BRAF 等关键癌基因,居家采样送检,无创便捷,对不愿接受肠镜或肠道准备困难者是福音,阳性结果后续衔接肠镜确诊;血液多靶点检测则聚焦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肿瘤标志物如 CEA、CA19 - 9 等联合研判,动态监测指标变化,癌症早期血液中分子信号已有异动,综合评估风险,为不愿肠镜者提供补充路径,与肠镜互补,织密肠道筛查网络,多维度锁定癌变踪迹。
六、筛查“日程”:分龄分层规划
肠道“安检”需精准规划“日程表”。40 - 49 岁普通人群每 3 - 5 年粪便潜血试验或 FIT - DNA 检测 1 次,初筛隐患;50 - 75 岁高危人群升级肠镜筛查,每 5 - 10 年 1 次,有异常症状随时复查;76 - 85 岁依身体状况权衡,健康状况良好者延续筛查,体弱多病者与医生商议个体化方案;遗传性肠癌家族成员依突变基因类型,20 - 30 岁甚至更早启动肠镜监测,每 1 - 3 年 1 次,高频紧盯,全程守护肠道健康,让结直肠癌在萌芽前原形毕露,借早筛之力改写生命轨迹,畅享无癌未来。
肠道“安检”绝非一次性任务,而是贯穿生命旅程的持续守护。从知晓高危因素自查自检,到依年龄精准选用肠镜、基因检测等手段,严守筛查日程,以细致入微检查、持之以恒坚持,方能在结直肠癌来袭前筑牢防线,牢牢把握健康主动,让生命在肠道健康护航下绽放光彩。
(刘林莉 河南省人民医院 肿瘤中心日间病房一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