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血管的“交通瘫痪”危机!急性脑梗死的“拆弹”指南

2025-06-10 11: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想象你的大脑是一座超级繁华的城市,脑血管就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突然有一天,某条主干道被巨石堵住,救护车、消防车寸步难行,整座城市陷入混乱……这,就是急性脑梗死的可怕现场!当脑血管被血栓“封路”,每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堪比一场“大脑灾难片”。今天,急诊内科医生带你揭开这场危机的真相,手把手教你如何成为自己的“急救英雄”。

一、急性脑梗死:脑血管里的“不速之客”

急性脑梗死,俗称“脑中风”,是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后引发的急症。血栓就像突然掉落的巨石,瞬间阻断血液供应,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罢工”。常见的“罪魁祸首”有两种:

1. 血栓“内鬼”:血液中的脂质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从内部堵住血管;

2. 栓子“外敌”:心脏房颤产生的血栓、脂肪颗粒等“外来物”,随血流漂到脑血管“卡壳”。

更要命的是,脑细胞非常“娇气”,缺血5分钟就开始死亡,且不可再生。这就像城市里的关键设施断电,一旦损伤就是永久性的。

二、发病前的“危险信号”:这些预警别忽视

脑梗死发作前,身体会悄悄发出“求救信号”,可惜很多人当成了小毛病: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表现为突然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恢复。别以为没事!这是血栓在“试水”,发生TIA后,一周内脑梗风险飙升10倍!

2. 频繁打哈欠:大脑缺氧时的典型反应。有患者回忆:“连续三天哈欠连天,还以为是没睡好,结果差点酿成大祸。”

3. 眼前发黑:突然眼前一黑、站立不稳,但很快恢复,可能是颈动脉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

三、发病瞬间:识别“救命信号”的黄金法则

当急性脑梗死真正发作,时间就是大脑的“救命倒计时”!记住**“BE FAST”口诀**,关键时刻能救命:

-B(Balance):平衡失调,突然走路不稳、摔倒;

-E(Eyes):视力模糊、眼前发黑,单眼或双眼短暂失明;

-F(Face):脸部不对称,一侧嘴角歪斜,就像被无形的手“拉扯”;

-A(Arms):双臂平举,一侧手臂无力下垂,连端水杯都困难;

-S(Speech):说话含糊不清,舌头像打了结;

-T(Time):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刻拨打120!每延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牺牲”。

曾有患者半夜醒来发现嘴角歪斜,硬是扛到天亮才就医,错过黄金治疗期,留下严重后遗症。医生痛心疾首:“这不是‘忍一忍就好’的小病!”

四、急诊室里的“生死时速”:抢时间就是抢大脑

患者被送到急诊后,医生立刻开启“拆弹模式”:

1.快速评估:30分钟内完成

-神经系统检查:用手电筒照眼睛、让患者抬腿伸手,快速判断脑梗位置;

-影像学检查:CT排除脑出血后,紧急做磁共振(MRI),锁定血栓位置和梗死范围。有患者感叹:“医生像侦探一样,分秒必争找线索!”

2.溶栓治疗:和时间赛跑的“特效药”

-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注射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溶解血栓。这就像派出“清障车”疏通血管,但超时间窗会增加出血风险;

-动脉取栓:对于大血管堵塞,用导管直接取出血栓,技术难度高,但效果立竿见影。曾有医生从患者脑血管中取出2厘米长的血栓,堪称“血管拆弹专家”。

3.术后监护:防止“二次爆炸”

即使成功溶栓,也不代表万事大吉!患者需要住进重症监护室,监测血压、血糖,预防脑水肿、感染等并发症,就像给大脑“开小灶”调养。

五、哪些人容易“中招”?高危人群速看

1.“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栓形成;

2.老烟枪:香烟中的尼古丁让血管收缩、变硬,还会升高血液黏稠度;

3.房颤人群:心脏跳动紊乱,容易产生血栓,随血流“流窜”到脑血管;

4.肥胖、久坐族:缺乏运动导致血液流动缓慢,脂肪堆积在血管壁;

5.有家族病史:直系亲属患脑梗,自身风险增加2-4倍。

六、预防脑梗死的“硬核攻略”:别等发病才后悔

1.生活方式“大改造”

-饮食“三减”:减盐(每天<5克)、减油(少吃油炸食品)、减糖(少喝奶茶);

-运动“动起来”: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跳广场舞都行;

-戒烟戒酒:戒烟1年后,脑梗风险降低50%;酒精会升高血压,能戒就戒!

2.定期体检“排雷”

-查颈动脉超声:看看血管有没有斑块、狭窄;

-监测同型半胱氨酸:数值过高会损伤血管,补充叶酸可降低风险;

-控制“三高”:遵医嘱服药,把血压、血脂、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

3.特殊人群“重点防护”

房颤患者需服用抗凝药,防止血栓形成;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保暖,避免血管收缩引发意外。

七、真实案例:这些教训太深刻!

1. “错过黄金时间”的遗憾:65岁的李大爷凌晨突发脑梗,家属担心打扰医生,天亮才送医。虽然保住性命,但右侧肢体瘫痪,生活无法自理;

2. “小中风”引发的危机:38岁的程序员小王频繁短暂性失语,以为是压力大。直到某天突然偏瘫,才后悔没重视预警信号;

3. “急救教科书”式操作:张阿姨发现老伴嘴角歪斜、手臂无力,立刻拨打120,并记录发病时间。医生争分夺秒溶栓,最终恢复良好,堪称“急救模范”。

急性脑梗死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脑血管地震”,但只要学会识别信号、及时就医、科学预防,我们完全能降低风险。记住:大脑不会“重启”,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下次遇到身边人出现异常,别犹豫,立刻拨打120——你的一个决定,或许就能改写命运!

(刘宏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内科(5) 主管护/护士长)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